第263章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鸡晚 (第1/2页)

倾城玩的情景剧,今日结束了。效果极好,尤其是那震天响的一堆大喇叭把声音传得很远,外头进不去坊的干脆站那听白嫖

人群慢慢散去

高台上的李世民并未离开,召见倾城前来

“还不错,有意思”

“谢陛下”

“那于谦是什么人?”

“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按江西,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

李世民一听,不给钱就诬陷牢狱之灾?这特么是个什么二逼皇帝用的人?“王振?就是那个太监?”

“是的陛下”

李世民看倾城为了这戏,不惜摘掉了面纱,显然她在用自己的容颜下赌“请人花费不少吧?”

“能不能明日封路设卡收费,毕竟这个”

“朕知道你想赚点钱,也罢,朕让他们帮着你收,而你只管演出好戏出来”

“倾城领命”

李世民就问了这么几句,离开了。他这是故意的,毕竟他已经确定倾城是找姬云的,在意外发生之前,还是对她宽厚一些才对

长安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从一更三点(即为晚上20:12,一更为19:00—21:00,每更为五点,一点相当于24分钟)的暮鼓,到五更三点(4:12)到晨钟,坊内居民严禁出入坊门,一旦犯禁就会笞打50下。

而之所以把表演时间定在申时中,是倾城要兼顾考虑能赚到官员的钱

古代人一天两顿饭,不过这说法笼统了点,老百姓是两顿饭,不干活就喝稀汤糊弄肚子,下地干活才吃稠食

富人,官员是三顿饭,与后世差不多

不过京官上朝的官员早饭一般吃不上的,吃多了上朝大号怎么办?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上朝的时间基本就定了,那就是鸡鸣之时。

《诗经》中有一首《鸡鸣》,有几句是这样的: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意思就是,鸡鸣的时候,就要去上朝了,天虽然亮,但不是因为太阳升起,而是月亮发着光。

鸡鸣之时是什么时候?是五更,可见古代官员们五更就要起床赶着上朝了。

具体上朝时间规定是从唐朝开始的,乃“五更三点”。

杜甫有两首诗叫《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其中之一的前两句是:去岁兹辰捧御床,五更三点入鹓行。所谓御床,就是皇帝的龙椅,而鹓行则是指朝官的行列。意思不言而喻,当时官员们五更三点就要上朝了。

五更三点出自《宫词》五更的第三点,约是早五点十分左右。

这天都不亮呢,朝臣四点多就得起床出门,真可谓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鸡晚

不过也是受姬云过年讨喜要压岁钱的启发,李世民早早把廊下食给弄了出来

历史上廊下食就是起源于唐代,开始于唐太宗贞观年间,是基于朝参百官的实际需求而设立,并逐步完善的一种早朝礼仪形式。在唐代,参加早朝的百官凌晨就要起床上朝,来不及吃饭,如果退朝稍晚就会饿肚子。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十二月,下诏“所司于外廊置食一顿”,也就是说在早朝之后,朝廷有关部门要在朝堂外廊设食招待朝官一顿,以示优劳。

因为这顿饭是在朝堂外的廊庑之下进行,所以又称“廊下食”。

后来逐渐完善之后被玩歪了,廊下食由官署供给,慢慢变成早朝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廊下食的过程中有相当严格的礼仪规定,官员如果有“行坐失仪语闹”等行为,就要被罚掉一个月的俸禄。廊下食之后,官员们都回到本部门料理公务,若“百司无事,至午后放归”,整个朝参才算结束。

在唐代,百官廊下食的等级规格、四季差别、节日追加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据《唐会要》记载,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朝廷下诏“常参官职事五品以上及员外郎供一百盘,羊三口,余赐中书门下供奉官及监察御史、太常博士,百官六参日、节日加羊一口,冬月量造汤饼及黍臛,夏月冷淘粉粥,枣、栗、荔枝、桃、梨、榴、柑、柿等”,六品以下参与廊下食的官员,节日的时候也有加餐,“寒食加饧粥,正月七日、三月三日加煎饼,正月十五日、晦日加糕糜,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