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2/4页)
进了政府,同时通过诱人的仕途消除了才俊之士图谋不轨的威胁。1148 年至1256 年间的进士中,有一半以上三代均为布衣,可见科举制度网罗人才之力了。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种文官制度的成功,后世再未发生陈桥兵变那样的篡位事件。宋以前常有大将、后妃或重臣夺权篡位的事情发生,但9 印年以后的王朝或为异族所灭,或皇室内部争夺王位,但再无臣下篡权并获得成功的事例发生。
经济问题
虽然宋朝比前代繁荣,但在开国100 年后也遇到了历史循环所带来的政治、经济问题。政府收入在前60 年一直很高,如1021 年甚至高达1 。 5 亿贯,但在此之后便逐渐减少,到了1065 年政府收人只有全盛期的3 / 4 。
人口增长是造成这种衰退的一个原因。在农业国家里,人口增长可以增加赋税,但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与粮食生产失去平衡,结果要养活的人口越多,赋税的盈余也就越少。土地兼并也是一个原因,虽然北宋中期以后主要按土地面积征收赋税,但最重的负担还是落在最乏经济来源的小农生产者头上。人口增多,意味着农庄缩小和上地的过度耕种,结果小农纷纷破产或者沦为地主的雇农。地主虽然在理论上亦和农民交纳同样的赋税,但他们常常可以通过与官府的关系免交或少交赋税,这样地主手中的财产越积越多,而国库收人却越来越少。J
但朝廷的开支并未因此而减少。宋朝一如前代,朝廷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奢靡铺张,机构人员越来越臃肿,开支也随之越来越庞大,有些历史学家将这个问题归结为宋向辽、夏输送岁币之故,但这只是一个次要方面。当时岁币虽然高达1500 万两白银,但这还不到政府预算的2 %。其实更多的钱是花在军队上了。宋朝时职业军队代替了唐时的民兵制度,花费既多,也未产生什么成效。宋军弓马装配差劲,士兵多为破落户子弟,与北方蛮族人精马壮的军队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产生财政危机的原因大约只能是过于庞大的军队了― 截至1041 年,宋朝军队的编制已达125 。 9 万人之多,他们消耗了政府将近80%的开支。
王安石变法
由于财政困难,朝廷无法正常支付官员的薪捧,这挫伤了百官的工作热情,导致了官员的循私舞弊并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朋党之争。不过,朋党之争的一个深层原因是官员们取代贵族、女主或宦官控制了朝政,他们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困难和岌岌可危的军事形势,对此官员们自然形成了不同的意见,但由于缺乏适当的机制来解决这些分岐,因而往往引起党争或皇帝的干预。1069 年,新继位的年轻皇帝神宗(1067 一1085 年在位)委任王安石(1021 一1086 年)为参知政事。王安石其人很有才能,但性格比较固执,是当时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与支持既定体制的守旧派人物针锋相对。王安石一上台便施行了一系列整顿财政、加强边防的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一反数百年来的经济管理方法,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诸法。政府在某地买进农产品,又在别地卖出,这样既稳定了物价又可从中得利。王安石规定政府可以贷款给农民,利息为当时很低的20 %一30 % ,这样就打击了与国争利的高利贷者。他还派人重新丈量土地,按土质优劣分级征收赋税。此外他还推行了将徭役折为银钱,按贫富征收赋税,通过官办当铺向业主发放低息贷款等项措施。
军事方面,王安石推行了六朝时的保甲法,规定每一保甲须负责一些民兵的训练与装备,并将官马分派民户牧养,每户各出一人充任骑兵。
王安石还增加官学的数量以与私人的“书院”竞争。当时书院是教育的主要机构。此外他还强调科考要注重选拨具有处理实际事物能力的行政干才。类似王莽,他也援引经书来为自己的改革寻找理论基础。在历史上,王安石也同王莽一样被视为“社会主义者”而毁誉参半,但他并不象王莽那么关注社会平等的问题。他的某些改革,如分级征收土地税、降息贷款和免役诸法,在经济、政治上都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其他一些措施,如政府控制物价和保甲制度不过是袭用前代的做法,他的变法自然引起了大地主、大商人和高利贷者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坚决反对。由于大部分官僚也都是地主阶级出身,他们同样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当时大多数的学者型政治家,如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等人都站在反对者的一边,而王安石也一直受到正统派史学家的严厉指责。
不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