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 (第1/4页)
�牵��缃衩挥斜焕Я�兄�小�
他估计假期可以延长到6 个月,因此觉得不仅“摆脱了好莱坞”,而且能摆布好莱坞。“我可以在好莱坞工作6 个月,在家住6 个月。现在已经习惯了,把电影编剧锁在另一个房间里。”1 月,他重新拿起《寓言》,同兰登韦屋谈妥“预支二三千元钱,大约3 月中要”。信中对出版商说,他“写作经历的大部分时间是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诗人,只凭本能对自己所作所为的价值和真实性有强烈的信仰和信心,对修辞有无比的勇气(承认有此癖好)。对其他东西则所知甚少,也不想知道。”现在,他“写了又重写,斟酌每个字的分量”。这一变化意味着“需要更长时间创作此书”,为此他心烦意乱。但是,他认为这是新的成熟的标志;他说“我终于长大了。”事实上,这部新作显露出另一种性质的巨变,原来是潜意识的或者说次要的东西,如今都变成有意识的。他在写给马尔科姆·考利的信中称,“自己素来写人物而不写思想”,即使在结构最复杂的试验性作品中也是如此。
他认为考利关于《押沙龙,押沙龙!》的意见说得对,“我首先在讲一个我认为不错的故事。我认为昆丁在《押沙龙,押沙龙!》中可以讲得比我好,但我接受并感激你所作的补充,尽管我在写作时并未有意识地顾到这些。”反过来,他在《寓言》中步步为营地照顾到思想及其象征意义。
几年后,完成《寓言》前不久,福克纳称舍伍德·安德森的事业——整个一生——为一个可疑的梦,梦中的安德森把自己想象成“跋涉在乡间小路上,牵着一匹马,想拿它来换个宿夜的地方,不只是为了一张床,而是想睡个好觉”,犹如一则故事或寓言。福克纳解释安德森的梦说,这匹马是安德森从来不能完全接受的世界——“他出生的美国”,安德森的一生是幽默、忍耐和谦卑,更多是想用忍耐和谦卑地奉献的世界,取代那不能接受的世界,为了他“自己以纯洁、高尚、坚韧不拔地工作而求得成就的梦。《俄亥俄州瓦恩斯堡镇》和《鸡蛋的胜利》就是这个梦的代表和象征”。
福克纳解释安德森的梦的这个寓言有几点很有意思,其中之一便是;有助于了解福克纳诗歌的惨淡经营的风格。但是,福克纳描写安德森“精益求精”,同他自己在创作《寓言》时的做法相似。福克纳说:“安德森写作时惨淡经营、不厌其烦……仿佛对自己说,‘无论如何,它将是、它必须是无瑕可击的’;仿佛他创作不是为了那销魂蚀骨的、令人失眠的、无法满足的对荣誉的渴求……而是为了什么更迫切更重要的东西,甚至不是仅仅为了求真,而是为了求纯、求精。”福克纳当初从诗歌转写小说时,相信心里想说的就是有价值的,并且已经蕴含了形式。如今在写《寓言》时,他斟酌每一个字的分量,仿佛认为只要“保持风格的纯净完整”就够了。因此,他心目中的新的成熟同他的写诗实践十分相似。他再度致力于极度的纯洁性和意识的普遍性。这些品质与诗歌已不相容,更何况小说。
最大的一个后果是:福克纳似乎同时在两种样式中工作,却未解决先后问题和方向问题。在他的小说中,现实和幻想交融,不仅有反复出现的场景,也有反复出现的主题;有具体周密的细节,也有不可能、甚至今人难以置信的事件。但即使是最抽象的小说,如《卡尔卡索纳》,也是以索回不去的形象而不是以重大题材开始。
他的最伟大杰作以令人难忘的形象(凯蒂爬树,塞特潘敲大厦的门)、和触目惊心的人物(凯蒂、康普生,托玛斯·塞特潘)
开始,他在这些人物和场景中等待时,发现了导致探索、产生意义的情节。
但是,这部新作的条件——把无名英雄的传奇和耶稣受难的故事结合成“一则寓言,也许是对战争的谴责”——截然不同,颠倒了他创作虚构小说的过程,似乎企图化伪为真。他又一次发现自己不仅追求风格的完美,还力求写道德问题;不仅追求纯净,还要有预言的性质。
写作不仅缓慢,而且不得要领,极尽推敲琢磨之能事:“还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初稿。它可能是我的史诗……原有近10 万字,重写时压缩到1 万5 千字左右。”
写作过程如此雕琢,结果必然成为对自己和事业的反思。反思和写作一样费时、一样痛苦,永远得不到完全的结论,对于自己的成就和正在做的事的价值没有把握,只觉得自己陷在其中不能自拔,而时光在流逝。
他既怕“草草写作,又怕回盐矿去受罪。”他在希望内外转圈子,终于明白“不得不在6 月1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