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 (第1/4页)
骸拔艺�谛匆桓龆�鳎�笤�1 万至1。5 万个字,是一则寓言,也许谴责战争,因此目前不适用。我先写个故事梗概。”1943 年动笔的这部作品,花了10 年才完成,又花了10 年才有书名,叫作《寓言》。未完成时已把它看成杰作,他从来没能想象写书有如此困难。
10 年下来,删掉的文稿一大堆,可以说每个场景都几经改动。写作过程中情绪起落极大。“如果等我年纪老了,身后能留下这么一部大书”,他给萨克斯·克明斯写道,“我可以立刻折断铅笔丢掉。”他指指一个满得鼓起来的公文包对一个惊讶的熟人说,这里面装的是“一本可能划时代的巨著的手稿”。尽管创作折磨他,心绪摇摆不定,作品的基调却早已确定,它比以前的任何一本书,包括《去吧,摩西》在内,更是把一个个思想进行戏剧性渲染。一开始便头脑里满是思考、抽象、说教,是一部寓意多于形象的作品。
这一新规划在各方面都反映出福克纳对自己作为艺术家的使命的基本观念起了变化。他说,“战争不利于创作”,战争盗用人的精力和注意,使人无暇顾及艺术。
战争来得不是时候,他“还没老到对战争无动于衷”,但已老得不能服役。他感受到战争的戏剧性以及战争可能解决的问题。他对继子说:“很奇怪,人不论多么聪明,总想向大众证实自己是条好汉,有勇气有毅力,愿意为造就祖先的土地而捐躯。”
他渴望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然而又知道年纪太大了,无可奈何地承认这辈子永远不能亲尝响应军号的光荣了。
他第二次失去参战的机会,只好编造一些故事来表现英雄的心愿,聊慰对光荣的渴慕。多少年来,他一直不满足于这样的编造,但又不愿意放弃、舍不得放弃。
他把自己的英国皇家空军肩章上的星星送给家中一名应召入伍的年轻战士,说他的士兵身份牌在德国丢失,希望侄子的指挥官知道他的教父曾是英国皇家空军战士后,同意他戴这颗星,作为幸运符。但是,他已不在乎过去的光荣事迹或信物,他关心在战争期间干的小事和战后要干的大事。年轻人“在战场上保卫自由”,他“没有穿军装,在家照料一切,等待大家归来”。他虽然年纪太大,不能服役作战,但是可以写电影讴歌英雄,可以写信帮助、鼓励、培养他们。他写给继子和侄子的信多半“长而多训诲”。
他仍不以为满足,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战后的日子上。“那时,也许老人重新可以有所作为”。
问题在于老人可以作些什么,特别像他这样一个“什么也不会做,只会咬文嚼字的人”。他想出来的答案同他预见、或者说希望的两大变化有关:一个变化是熟悉的,另一个令人惊奇。二者都具体写明在给马尔科姆·富兰克林他的“爱子”的信中。“一如既往,我们的真正敌人是每一代人继承和制造的种种恶行和耻辱的阴魂。眼下这场战争,我们会赢,我们必须打赢。
接下去,我们必须打扫世界,如同打扫房子,让人类可以和平地住在世上。
我相信会打扫干净的。”他希冀的第一件事似乎很浅显,第二次大战不过重复第一次大战的希望。另一件事却近乎理想:第二次大战既然和第一次大战一样,期待它成为和平的序奏,那么第二次大战必须带来种族平等的新时代。
他写道,一队黑人飞行员终于说服国会,让他们报效祖国。正当他们在潘特莱里亚(1) 为国尽忠之际,“一群白人和白人警察却在底特律杀害20 个黑人。
假设你我和几个人是住在刚果,77 年前皇帝手谕解放了的一个国家,当然我们不可能同那里的黑人合住一所茅庐,不会总是和他们搭乘同一辆车,进同一家餐馆吃饭,但是我们是自由的,伟大的黑人之父(2) 这么说。”后来发生战争,我们“终于说服伟大的黑人之父同意我们去作战”。岂知我们在浴血奋战,20 个黑人弟兄“却被一次平民和警察杀害……你会怎么想?”他继续写道:“战后会有变化,如果不变,如果不迫使政客和治理国家的人兑现他们满嘴的自由和人权,你们这些幸存的年轻人算是白白浪费精力,牺牲者算是白死!”福克纳虽然知道必须等待战争结束,可是怕等不到战后变化的实现。他写信给马尔科姆说,在战后的日子里,“本来就什么也不会做、只会咬文嚼字的我,在清理整顿世界这座大厦、让全人类和平共居其中时,会有我的一份工作。”这以前他还写过:“老人有事可做的日子会来到,像我这样一个惯于用民族的声音说话的老人有事可做的日子会来到,像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