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2頁 (第1/2页)

繼續留在這裡,這裡的工廠有些體力活他們可以干,不需要太高的學歷,而且他們也不想搬到城裡,城裡好是好,但是太擠了。

也有家裡有孩子在城裡上班的人家,就選擇要錢,在城裡買房子,搬去跟孩子們一起住。

沒用一周時間,全村的人都簽好了合同。

等地里的農作物全部豐收後,余塘村的拆遷工作就開始了。

與此同時,譚宗平手裡項目的地址也定下來了,將火車站附近的那一片城中村給拆了,建服裝城。

火車站那邊本來就髒亂差,各種違章建築將道路都擋了起來,治安也是一言難盡。

火車從這裡穿過,也給這邊的居民生活帶來了非常大的不便。

因為有鐵軌橫穿這邊的幾個城中村,所以這些人上下班都要穿過鐵軌,每年都有那麼一兩個不怕死搶道的人被火車給碾壓了。

還有火車的轟鳴聲,這些噪音白天還好,晚上都累了一天還要伴著轟鳴聲入睡,就太折磨人了。

所以得知這邊要拆遷,幾個城中村的人都高興壞了。

以前都嫌棄的地方,一下子就變成了香饃饃。

家裡有沒結婚的兒子,趕緊娶媳婦。

家裡已經有媳婦的,趕緊造娃。

家裡有快要嫁人的女兒,趕緊暫停婚期。

拆遷分房子也好,分錢也好,都是根據人口來了,大家心裡都有小九九,算盤打的溜溜的。

但拆遷辦也不是吃素的,戶口本上的人口以公告張貼出來的那天日期為準,戶口本上有幾口就分多少錢,之後加上來的人,不算。

有人抗議,但抗議無效。

雖然娶進來的媳婦不能分到福利,但之前因為窮一直娶不到媳婦的城中村小伙子們,這下子水漲船高了,在婚姻市場一下就成了香餑餑。

之前是被姑娘們挑,現在是挑姑娘們。

這邊村民們開始簽合同,簽合同的時候錢就要到位。

城中村這邊的人幾乎都選擇要錢,不想留在這裡,他們真的是受夠這些噪音了,只想遠遠離開這裡。

計劃跟實際還是有區別的,計劃差不多要兩個億,一個億是拆遷安置費,還有一個億是後期的投資建設。

幾個城中村加起來人口就有小十萬了,除了人口補貼外,還有房屋面積補貼,這麼一算下來,光前期的安置費差點就不夠了,這些人準備的現金一下子就捉襟見肘起來。

搞得那幾家參與服裝城開發的投資者差點撤資,但因為簽署了合同,他們這個時候撤資,前期投入的錢,政府是一分錢不給退的。

最後一番商談,在政府的牽頭下,將他們買下來的這塊地,以資產再抵押給銀行,利息是低於市場的。

這才緩解了現金的壓力。

前期投入的一個億,基本都是補償款,錢到位,老百姓本又著急搬離這裡,所以到了年底,這邊居民就搬遷的差不多了。

今年冬天下了一場雪後天氣就一直晴好,多耽誤一天就多一天的成本,於是大冬天的,拆遷工作依舊進行的如火如荼。

拆遷工作非常順利,但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項長期工程,估計要個年的,急不得。

在簽正式合同之前,譚宗平還帶著考察團去了一趟花城,想借鑑花城那邊的現成的案例,吸取教訓,揚長避短。

等到了花城,看到那些連城片的產業鏈,本來還有些擔心前期收不回來成本的投資者們,立刻覺得服裝城是個非常好的項目,後期的投資他們更有信心。

譚宗平看完花城的服裝批發中心後,也信心大增,他一定要打造中部地區的一個超級服裝批發中心。

他要藉助這個項目,順利升職。

一時間,整個安省各個市都在不停地拆,不停地建,到處都是烏煙瘴氣,老百姓們抱怨空氣品質太差的同時,也在期待美好的未來。

他們都知道,拆,是為了創造更好的未來

別的不說,拆遷工作給那些下崗男職工們提供了很多的工作機會,賣力氣就能養家餬口。

那些下崗的女職工們,也能在工地附近賣盒飯,掙點錢貼補家用,孩子能得以繼續上學。

雖然累,但大家都知道,好日子就在前頭。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轉眼就到了千禧年。

這一年,是向暖留在b市的第五個年頭。

唐家人除了唐常寧外,其他人都來b市過年,他們開著電視,看著電視裡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