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厢军解甲归田 (第1/2页)

好书推荐: 穿越之学霸修真

黄渊璟回答: “臣以为,应该将开垦的荒地归开垦人所有,由官府登记造册给予凭证,这样开垦人才会安心的继续工作,同时免除三年的田地税赋。” 赵桓点头:“可以,不过三年太短了,十年吧,十年之内开垦的荒地不征税,十年之后按照三十税一征税。” 黄渊璟吓了一大跳,声音都有些发颤:“三十税一,那相当于白给啊。” 赵桓摆手:“减轻农民负担,让耕种的粮食都归耕种者,百姓才能够更有积极性去开垦荒地。” 黄渊璟躬身道:“臣只听说过汉朝文景之治曾经使用过三十税一的税率,后世基本上都是十税一,甚至五税一,官家此举,堪比文帝和景帝。” 赵桓笑道:“如果你也觉得这个方法可以,那么就由你在朝会上奏,然后推行天下。” 黄渊璟赶紧躬身施礼:“臣遵旨!” …… 三日后。 朝会。 宋朝每个月初一、十五两次朝会。 所谓朝会,就是文武百官在这一天一大早在垂拱殿拜见皇帝,商议需要在朝会之上商议的大事。 平时则不会搞这种大会,而是由皇帝决定召见大臣。大臣有事要单独向皇帝启禀的,则上劄子,由皇帝确定时间召见。 朝会上,赵桓头戴展翅幞头,身穿圆领红袍,腰系玉带,脚踏皂靴,在垂拱殿龙椅落座,百官拜见。 随后,邵成章朗声道:“有事即奏,无事退朝。” 朝会更多是一种仪式性的。真有事要奏请皇帝商议,一般也不会选择朝会,毕竟人太多了,一人说一句都要半天,所以都是上折子见皇帝私下聊。 岳飞出列,躬身道: “臣有本上奏,——如今朝廷国库空虚,大量钱财耗费在军费上,但落在具体的用于作战的军费却少之又少,大量的军费用在了不能作战的厢军之上。 现有厢军达三十万之众,各州县都拿来当杂役使用,这是极大的浪费,同时也是造成朝廷三冗的重要原因。” 一听这话,文武百官都小声地议论着。 的确,岳飞没有危言耸听,这早就是朝野上下公开的秘密,宋朝的三冗最大的问题就是兵冗。 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五要用在军费上,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用在数量庞大又不能作战的厢军上。 如果这一块能砍掉,军费至少能节约三成。 只是这牵扯太大了,虽然之前的大宋皇帝都知道这个问题,但谁也没有决心、勇气和能力去彻底解决冗兵的问题。 岳飞绝对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的官员。之前有若干官员都曾上书要求解决冗兵,裁减厢军,但基本上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皇帝不是不想解决这个问题,是有后顾之忧,毕竟数十万厢军全部解甲归田,如何安置? 皇帝当然能想到开荒,但军屯开荒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开垦需要一定时间来积累,至少几年时间之内田地的收入不会有大的长进。 毕竟刚开的荒地跟地力肥厚的耕田是没法比的,所以刚开垦的荒地的粮食产量很低,很多百姓都愿意交租子耕种现成的耕地,而不愿意去垦荒。 几十万的厢军安置问题解决不好,必然会出现大乱,造成朝廷的动荡。 之前的皇帝宁可花钱把这些兵养起来,也不愿意他们去震动整个朝野。 而现在赵桓面临的局面就不一样,北边金军大举入侵,导致了大量人口的流失,迁到了南方。使得长江以北黄河和两淮地区传统农业区出现了千里无人烟的局面,很多上好的耕地都长满了野草,没人耕种。 毕竟谁也不想冒着战乱被杀的生命危险去种地,产出的粮食绝对比不上脑袋值钱。 赵桓已经下旨对土地进行赎买,所以很多有耕地的百姓在南迁前都把耕地卖给了朝廷。朝廷收购这些田地开出的价是比较诱人的,都愿意出售。 当然,朝廷没钱给现金,给的都是盐钞,而盐钞在宋朝相当于有价证据,可以自由流通,拿去可以换票面标注的食盐用于出售牟利。 当交子崩溃之后,盐钞成了主要的纸质货币。 正由于赵桓手里有了北边大量收购的农田,所以这三十万厢军一旦解甲归田,也就有了安适的地方。 同时,厢军成建制的退伍,并组织起来从事农耕,就能使得北方战区的土地得到耕种了。 金军南下时,为了筹措军粮,会劫掠城里的粮食,但并不在意田里的粮食,只要有军粮,他们更注重抢劫大宋的金银珠宝,而不是沉重并且单价不高的粮食。 要知道,把把粮食从大宋运到白山黑水,那成本都会远远超过粮食本身,这笔生意不划算。 因此,地里的粮食,尤其是没完全成熟庄稼,金军是没有什么兴趣的。所以北方战区的粮食如果由军团普遍耕种后,至少能保证大部分庄稼有收获,不会被金军抢走。 岳飞说完之后,赵桓当即拍板: “准奏!所有的厢军和不能战的禁军全部解甲归田,组织起来在北方进行屯田。 连续耕种三年以上者,可以取得田地的所有权,田税按十五取一计算。 具体厢军解甲归田和授田事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