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4页)

于是他责骂了蒲剑鸣的怯战无能,撤职查办,同时,即命令刘伯承代理该连连长,并报请上级正式加委。

8月12日,敌方大量援兵疯狂反扑,讨袁军势孤受挫,被迫放弃经刘伯承等苦战攻下的寒坡场。

第五师重新组织进攻,夺回了附近的五里店阵地,形势有了改观。

刘伯承等部奉命追击退却之敌,至石洞镇与右翼部队会合,并绕道袭击敌人侧后,13日占领立石站,进据离泸州50华里的特凌铺。

左翼部队也沿长江左岸,取得进展。

正在战争顺利发展时,讨袁军南边防线被黔军突破,重庆大本营处于滇陕两军东西对进夹击之中。

熊克武急令攻泸部队立即回援,刘伯承随部队兼程东返,当到达重庆西南白市驿时,重庆已经失守,熊克武等讨袁军领导人出走。

历时50天的四川“癸丑讨袁之役”终于失败。

受挫志不挠刘伯承虽然在全战役的主要战斗中都有出色的作为,打了胜仗,但对整个战役的被动局面无法挽救。

从此,刘明昭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的声誉在川军袍泽中广为流传。

1914年胡景伊所开列“勿使漏网”115人的黑名单中,刘伯承也赫然在列。

在战斗中他左脚负伤,撤退的组织工作是非常困难的,躲避追兵,保护本队人员,“左遇团练,右遇敌军”,处境十分艰险。

刘伯承只得把枪支交由当地居民保存,遣散随行人员各自谋求生路。

刘伯承带着伤,费了大劲,好不容易走了几十里路,乘着夜色,才摸到一座和尚庙躲避起来。

在庙里,刘伯承遇见了重庆将校学堂讲授地形课的老师,他恰好在此测绘地图,刘伯承求学时勤奋聪慧给他留下了好印象,讨袁的革命精神更为可敬,同时他也需要一位测绘地图的帮手。

于是刘伯承就这样被掩护下来。

后来风声平息了些,刘伯承才悄悄地潜回重庆。

袁世凯的死党胡景伊,为了巩固四川都督的反动统治,严令四川第二师刘存厚捉拿革命党人和讨袁军官兵,务求严密查拿。

刘伯承只好又离开重庆,极端秘密地潜回开县家乡。

开县知县余承宣的“附逆名册”中有刘明昭的名字,他遭到悬赏通缉。

小华山黎洪典、黎边石匠等亲友,平时就对刘伯承推翻清政府的正义事业表示赞成,热情接受这位21岁青年军官到家养伤,在保密保护方面做得极为周密。

刘伯承的脚伤同时得到治疗和护理,不多些日子,即痊愈了。

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4)

本来,由于行动不便,他整天阅读《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书,偶尔也同亲友下几盘象棋。

如今,脚能行走自如,刘伯承开始同开县的进步分子,可靠的同窗好友,有了来往,当局根本寻觅不到刘伯承的踪迹。

他最为关心的是原讨袁军同事们有什么消息,袁世凯越反动越专制,他的反袁意志越加坚定,并且他为反袁而加强了军事作战的学习和思考。

一封上海来信,给刘伯承带来了莫大的欣慰:原熊克武五师的众多将士都先后出川聚集到上海,他们受到孙中山先生的关怀。

刘伯承对孙中山的救国方案有所了解,由他登高一呼,反袁大业必将走出困境,前景一定光明。

1914年冬天,刘伯承和军中几位同事,在杨先华向导下,翻山越岭,从小路步行到云阳县长江边的一个乡场,恰好遇到有只船启航出川,他们上了船,顺流而下。

经过三峡,刘伯承知道已经摆脱了反动鹰犬的追捕,心里宽松了许多,伫立甲板上,两岸青山对出,前方水天一色,触景生情,思潮汹涌,回顾往事,展望前程,满怀激情,写成一首七律《出益州》:微服孤行出益州,今春病起强登楼。

海潮东去连天涌,江水西来带血流。

壮士未埋荒草骨,书生犹剩少年头。

手执青锋卫共和,独战饥寒又一秋。

仅仅56个字的一首诗,体现了刘伯承出川的明确动机是继续讨袁,他抱着以身许国的坚强意志,准备同封建专制斗争到底。

这首诗是刘伯承充满感情的宣言书,又是比宣言书更为深刻,更富有个人特性的诗篇。

手持青锋卫共和(1)

申江群英会川籍流落申江的反袁志士聚到了一起。

但懋辛、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