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 (第1/3页)

�乱导绦��毯头⒄埂�

这是上山下乡运动史中表彰知青先进人物的最后一次全国性会议,赴会代表人数之多,规格之高,宣传声势之大,都是没有先例的。但是,不论与会代表们多么振奋,会议并未如预期的那样在知识青年中造成很大影响。有些仍在农村的老知青还写信给《中国青年报》,表示听到座谈会消息后“思绪万千,对知青上山下乡有很多问题想不通”。概括起来,“想不通”的问题主要有:

1�知识青年为什么要上山下乡?现在为什么还要继续上山下乡?

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方向是正确的”,这个“大方向”是指什么?是指以主人翁的姿态扎根农村,建设农村,同时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还是国家在安排就业能力上有实际困难,需要把城市多余劳动力转移到农村?这和广开就业门路有什么联系?

知识青年还需要继续上山下乡,这究竟是广大知青的要求和老百姓的愿望,还是因为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知青上山下乡有继续的必要?如果说是前者,为什么绝大多数知青对回城急不可耐?

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有哪些大的作为?对四化有何益?一批批下去又上来的知青究竟得到了什么锻炼?又受到了哪些再教育?

知识青年下乡挤占了生产队田地,农村干部和广大社员是真的“热情欢迎”和“全力支持”知青下乡吗?

厂社挂钩是否受欢迎?

国家每年对上山下乡知青究竟付出了多大经济代价?是否收到了应有的效果?

2�高、中级干部子女上山下乡的为什么极少?

在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中,为什么只有极少数高、中级干部的子女和亲属?而且有些人在其父母官复原职后立即开溜了。这种现象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各级大小领导干部是怎样对待自己子女的下乡问题的?他们在执行党的政策上,是否给广大“群众家长”们起了带头作用?

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否和下放干部一样受###?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下放农村或干校的干部有什么区别?有人说,干部是国家的财富,下放他们就是对他们的###。如果说这是###的话,那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同样也是不情愿的。

4�应该怎样对待那些不执行知青政策的人?

以往的知青工作遭受了莫大的损失,根本原因何在?除了“四人帮”是罪魁以外,还有哪些部门、哪些人应负责?对那些不执行党的政策的人,应该怎样对待?

这些知青实际上是以质疑的方式,表明了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否定态度。长期以来,由于这场运动缺乏起码的透明度,普通百姓不可能从全局上了解其问题的严重程度。但知识青年是这场运动的实践主体。特别是老知青,在农村多历年所,除亲身体验外,又耳濡目染了许多,对运动的看法早已不可移易。思想解放的潮流,也有助于他们认识的深入,可以从更开阔的视角和较高的层面上审省这场运动。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最后的风采(3)

对于这次座谈会,有些在乡知青更加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如郑州市郊柳林公社和花园口公社知青农场的知青们,告诉来访的《中国青年报》记者说:虽然中央十分重视这次座谈会,破格接见代表,但在知青中反应不强烈,许多人漠不关心。有的知青认为:这次会不过是三十多个知青尖子的事,人家早已是干部,与俺处境不同,解决不了俺的具体问题,与俺无关。有的人直言不讳地指出:知青工作是四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不满意,对口单位不满意,名声很坏,像一只泄了气的破皮球,现在拼命打气,也蹦不了多高。据记者调查,总共176名知青,没有一名愿意在农村继续干下去。

“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这反映了知识青年中的普遍态度。

在谈到座谈会的结局时,不应忽略的是知青典型们后来的归宿。从他们的走向,同样可以看到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虽然“扎根农村不动摇”的誓言仍余音袅袅,他们中的不少人已踏上进城的道路。参加座谈会的辽宁代表戈克俭的变化,很能反映知青典型决定顺应潮流时的基本心态。

戈克俭是1968年从鞍山市下乡到海城县感王公社插队的知识青年。他身有残疾,十多年中,多次放弃当工人、上大学的机会,被树为市、省、全国的先进知青典型,是省里的劳动模范。在辽宁省广大青年中颇有影响。“###”以后,他是全省知青典型中继续留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