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青”二字联系在一起,从而成了一种象征。

(二)董加耕

董加耕的光芒曾一度盖过了邢、侯两人以及所有其他知青典型,但“###”一开始,就暗淡下去了。

青春无悔(3)

董加耕是回乡知青。他原名董嘉庚,江苏省盐城县葛武公社董伙大队人,1961年夏高中毕业,他在升学志愿书上填写了“回乡务农,立志耕耘”八个字,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加耕”,回到了家乡。他学习成绩优秀,又是贫农后代,在中学就入了党,并担任团支部书记,在农村青年中甚属难得。在当时高校招生强调政治成分的情况下,他本来很有把握进入大学并进而成为农村青年所梦寐以求的城里人的,他却能主动放弃这一切,因此,从他下乡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成为人们的注意中心。在他下乡一年后的1962年,江苏省省报《新华日报》就以《目标始终如一——高中毕业生董加耕还乡前后》为题,报道了他的回乡经过,但这时他还未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

董加耕名声大振是在1963年下半年,也就是中央制定了大规模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决策以后。在是年11月团中央于苏州召开的有关这一问题的汇报会议上,江苏省汇报了董加耕的情况并立即引起了上级的重视。此时回乡知识青年中的高中毕业生越来越多,已经占到回乡知青总数的6%左右,是思想波动最大的一部分人,团中央急于在回乡的高中生中树立新的标兵人物,董加耕便应运而生了。

从1964年年初开始,先是《中国青年报》,然后是党报《人民日报》和党中央的机关刊物《红旗》杂志,都不惜篇幅对他加以大肆报道,其规格甚至连1960年对邢燕子的宣传也无法相比。他的务农日记在当时全国几乎所有的报刊和杂志上全文刊载,那个时代特有的铿锵语句顿时就响彻了全国:

一个青年应当根据革命的需要,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第一线。解放前,第一线是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现在的第一线,就是广阔的农村。我到农村去,不正是党所需要的吗?

体力劳动是一座不朽的熔炉,我是一块矿石,一定要炼成不锈之钢。

身居茅屋,眼观全球;脚踩污泥,心怀天下。

《人民日报》为此发表的社论,称他是毛泽东时代的好青年,是勇敢的革命先锋,说他所走的道路,正是毛泽东时代知识青年所应该走的道路。《知识青年下乡上山是移风易俗的革命行动》,《人民日报》,1964年3月20日。

董加耕作为知青典型的巅峰,是在这一年的12月26日,这一天是毛泽东的70岁生日,破例设了三桌便宴,经周恩来安排,毛泽东圈定,董加耕和邢燕子分坐在毛的左右。毛泽东在从1955年直到“###”爆发之间的十余年间,对已经颇具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迄未置一词,即使是这次便宴,他也没有哪怕一句话直接谈及此事,但按照当时的习惯,这已经可以算作是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对董加耕和邢燕子本人最大的赞许和鼓励了。

对董加耕的宣传在全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他在几个月内就收到数百封信。

知识青年纷纷表示要向他学习,不可否认他们中大部分人的真诚。当时江西省赣州四中有个名叫赵恒锠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是班长、共青团员、四好(三好之上再加劳动好)学生,他与三个同班同学熊强年、宋柏林、刘捷民分别改名为赵恒耕、熊长耕、宋志耕和刘永耕,组成“四耕小组”,将他们四人的照片寄给董加耕,并且提出“学加耕,比加耕,四耕赶一耕”的口号,放弃高考,到离开市区三百多里的山区插队务农。这种做法,在当年曾风行一时。 。。

青春无悔(4)

董加耕自己也曾谈到,当一切已经结束的二十多年之后,一次他出差住进常州的一家###,一些人听到他的名字后围过来,他们说他们都当过知青,都是学习他的榜样才下乡的,这使他感慨万端。

“###”爆发,他一下子就成了众矢之的。北京有人组织了“五湖四海”调查团,盐城县组织了“拔黑旗”战斗队,矛头都是指向他的。县里甚至还专门成立了“董加耕问题联络站”,编了一本《董加耕反对毛泽东思想一百例》广为散发。这些批判,都紧紧围绕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的自愿下乡,到底有没有私人动机?他们说他其实是大学迷,只是几次未达到目的,才想出这么个哗众取宠的主意。

如今再来判断这些揭发材料的真伪,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即使他曾真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