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部分 (第1/4页)
“怎么样,我劝你还是听我的话,跟着我们乖乖的走吧…”看着洛伊诺愤怒的样子,严绍在一旁轻轻的笑了笑,胜卷在握的样子。
看着他这个样子,洛伊诺又是一阵恼怒,握着剑的手也因为这个而攥紧了。
尽管的确是实力不如人,可是洛伊诺却并不打算就这么投降认输,在光辉之神骑士的信念里面,似乎也没有实力不如人就必须要认输的想法存在。
尽管这么做的话,很有可能自己这些人一个人也无法活下去,可是对洛伊诺来说,他宁可就这么骄傲的战死在神殿里,也绝对不愿意束手就擒的跟着一群北地人到陌生的地方去。那样的话,岂不等于是任人宰割。
洛伊诺好歹也算是出身自贵族家庭,对于历史上发生的一些事情可谓是知之甚深,很清楚在历史上有许多次的战争,都是其中一方明明有拼命的余力,可就是因为心存侥幸选择了投降,最后的结果就是再也没有还手的余地,只能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
这样的事情,即便是在地球上也同样发生过,而且恰恰就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这件事还有一个名字,【刀刺在背传说】
刀刺在背传说(又译为匕首传说或背后一刀传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流传的传言。由于德国战败,不少德国民族主义者怀恨在心,就用这个传说谴责外国人与非民族主义者出卖德国。
大多数德国人曾支持或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开始,在最初的确消除了德国社会的分化。不过,随着战争的变化,原本的分化再度出现。天主教徒、社民党人与犹太人对战争之热情减退,令其对国家的忠诚受到质疑。借助战争发财的人士与参加罢工的工人也遭到批评。弗里德里希?阿尔弗雷德?克虏伯就因为替交战双方提供军备,而遭到别人的谴责。个人利益往往被其他行业牵引着。德国政府设立最高价格管制以干预经济,而商人则以转移生产目标作回应,造成物资短缺。以上情况令社会紧张,经济秩序受到破坏。在1917年,单单在德国就有五百次罢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英美传媒经过密集的宣传战后,成功塑造了德意志帝国具有普鲁士式军国主义与犯下危害人类罪的恶名。鲁登道夫曾经断言,协约国要求之和议将与德拉古式条约无异。然而,德国人并不相信他的理论,却深信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原则。社会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以及德国社民党在战前早已是德国的著名民主派,协约国承诺和议与在其后恢复德国主权,更赢得以上党派的一致赞同,大力支持停战。战争持续下去,德国的盟国也开始质疑打仗的理由。
然而,凡尔赛条约出乎德国人意料之外:德国必须割让约一成的领土、让莱茵兰非军事化、让法国占领萨尔区和付出大量赔款(分七十年还债,直到1988年)。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战争罪责条约:德国必须承认对发动战争的全部责任。
德国投降后,盟军从没有占领德国领土,而当时西线的德军仍在法国北部。而且,当时列宁与德军议和,在3月俄罗斯签订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夺得大量俄国在东欧之领土与赔款。这代表德国打败了俄罗斯,也表示当时德国仍有胜利之机。于是,很多德国人都深信德军所向披靡,根本没可能会战败。
许多德国人将德国战败的原因,归罪于当时的卖国政府,还有就是在战争期间拖后腿的那些人,包括犹太人…
至少德国人认为,如果不是这些家伙的话,德国是不可能会战败的,德国就相当于是在战争期间被自己人从背后捅了一刀。
实际上这是德国想多了,因为当时的德国受到了英国的封锁,实际上已经是比较悲惨了。何况无论是德国还是英法,当时都已经是疲惫不堪,根本无法继续将战争进行下去。与之相对应的,美国却是刚刚加入到战阵刚中,算得上是生力军,而且单就国力而言,也要远远强于英国或是德国、法国——————当时美国一个国家的钢铁产量,就已经可以跟英法德等国媲美了,可想这个国家的强大。
换句话说,别看当时的德国实力强悍,而且在战场上似乎并未吃太多的亏,可实际上战争的结局在美国也参战以后,算是彻底的盖棺定论了。
但是德国人却并不这么认为,实际上他们会这么想也是有道理的,别看当时德国的盟友都惨兮兮的,包括奥匈帝国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等,基本上都被协约国的军队给揍的惨兮兮的,可实际上德国却是一路凯歌高奏。
在西线,战线一直都维持在法国本土境内,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