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部分 (第2/4页)

时日”怕是要与港口建成的工期挂钩了。于是,蔡吉一面在心中暗呼老狐狸,一面则向于吉欣然出言安抚道,“于道长莫急。林郎君与段曹掾数月前已跨海前往辽东属国张罗此事。不过建城池终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想来太平道的教民须在东莱暂住上一段时日。为了便于教民与东莱百姓和睦相处,本府以为太平道在东莱最好改一下称呼。”

柳丁在此躬身感谢书友提供的有关瘟疫的资料。话说,看了东汉末年的各种自然灾害资料,柳丁表素对2012米有鸭梨~~~坑爹啊~~~三分之二人口啊~~~另外~~~粉票有木有~~~推荐有木有~~~搜藏有木有~~~

第二卷 青州之鹏 第2卷青州之鹏 第47节积善道

第2卷青州之鹏 第47节积善道

“府君的意思是要太平道更名?”于吉蹙着眉头捻须呢喃道。其实,早在张角事败之后,太平道对外就以不再以“黄巾”、“太平”等名字自称。只是经过黄巾之乱,各地的官府早已成惊弓之鸟,凡是立精舍、读道书、制符水的修道之人都很容易会被视作黄巾余孽。因此在于吉看来太平道要想发展下去,改不改名字并不重要,关键其能不能得到当权者的支持。而蔡吉既然是东莱的当权者,那她说要改名字,自己这边就得改名字。所以这会儿的于吉跟着便向蔡吉探身问道,“不知府君想改为何名?”

“于道长,汝看这个名字怎样?”蔡吉说罢,抬手就将当案牍上的一个卷轴当着于吉的面展开了一小部分。

“积善道”于吉瞳孔一缩道。

“没错,就是积善道。”蔡吉指着卷轴上的三个大字侃侃而谈道,“太上曰:‘福祸无门,唯人自召。’为善为恶,报应昭昭,如影隋形,丝毫不爽。凡人为恶,大则夺纪减算,小则招毁受刑;苟能积善累功,大则增福添寿,小则免祸无形。为善之要,唯道是从。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怍神天。不愧屋漏亏己以待人,舍己以为人,悯人之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解人之危,人之有祸,若己有之;人之有罪,若己予之;被慈怀于万物,昭因果于隠微,行善不辍,天道佑之,灾祸远之。”

别看蔡吉此刻将这段柔和了释、儒、道三家理念的主旨思想说得头头是道。事实上,为了改进太平道,这些日子蔡吉可谓是绞尽了脑汁。须知,道家在本质上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宗教,其认识水平的门槛相对较高,非寻常愚夫愚妇所能理解。而张角等人能提出“致太平”的理念,从而让道家由雅入俗,使其在底层民众中广为流传,这在历史上已数异数。眼下蔡吉要在保持太平道“偏世俗”特征的基础上,祛除其**性,还要不能影响其对底层百姓的吸引力,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好在后世一千八百年的历史为蔡吉提供了不少参照资料,这才让她整理出了眼前的这份“积善道”教义来。

然而令蔡吉颇感郁闷的是,她的这番呕心沥血之作,并没有引起于吉的惊艳。反倒是于吉身旁的那个一直不发话的道童忍不住拍然叫绝道,“好个为善为恶,报应昭昭,如影隋形,丝毫不爽”

“然之,休得造次。”于吉低声一喝阻止了忘乎所以的弟子。其实于吉对于蔡吉小小年纪就能编写出如此主旨,同样也是深感惊讶。而于吉之所以不像其弟子那般激动,归根结底是因为这十多年来黄巾的兴衰,令他早已不再信什么天理循环。不过眼瞅着蔡吉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于吉还是颇为合作地奉承道,“府君高才,如此这般改名积善道,吾等教众便不会再被乡人所歧视。”

蔡吉虽也听出于吉这话多少有些敷衍的意思,但她还是一边摊开卷轴,一边进一步向于吉悉心讲解道,“不瞒道长,本府还依照积善二字,为积善道归纳了七大教义。烦请于道长详加指点。

其一为敬天,物本乎天,尊黄天为至上之神。

其二为祀祖,人本乎祖,祖先如能修持得道,就能做到圣人,做到真人,做到仙人。如不经过修持,亦可用超度的仪式,使祖先得荣登仙境。

其三为修道,修道分内外两途。内修,修养心性,守生养气;外行,行善积德,乐善好施。内修外行圆满,即可修合天人,返璞归真,尸解成仙。

其四为行教,凡敬天祀神超度祖先之时,须安教仪,修斋建醮。

其五为救人,即凭岐黄之术治病救人。

其六为利物,即顺万物之性,本好生之德。

其七为济世,即以教化民,布道天下。”

于吉起先只是抱着姑妄听之的态度对待蔡吉所谓的积善道。但当蔡吉逐一提出那七条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