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3/4页)

下的有鱼村,近年来都是前所未有的兴旺。路村是因为有若山、若水这两位高人坐镇,更重要是拥有了比以前更丰富的物产、能够保障族人更好的生存繁衍。而有鱼村是因为位置的缘故,它处于这片蛮荒与山外相连的商道上,经过他们的村的道路虽然也很蜿蜒崎岖,却比蛮荒中其他的山路好走得多。

花海村附近有一座大湖叫花海,有鱼村附近也有一座深山中的大湖,被称为鱼海。鱼海的面积是花海的好几倍,湖面有宽窄处好几里之逛,湖中有的地方深不见底,似乎还与地下暗河相连。鱼海中有鱼,而且非常多,故此得名,生活在鱼海边的部族也自称有鱼一族。

有鱼族是很多年前为逃离战乱从山外巴原中迁徙来的,他们的祖先据说是清水族祖先的仆从,在鱼海边定居,后人便以鱼为姓,却无氏号。他们与别的村不同的地方,就是会捕鱼,与生活在巴原中的很多部族一样,自称是太昊天帝的后人。

传说当年太昊天帝为人皇时亲手制网,教会了人们在东海边打渔,而帮助太昊天帝治理臣民的童芒,参照网的样子又教会人们怎样制作罗。罗是在地面上使用的一种张开的网,既可以筛选东西也可用于捕鸟捕兽,从此罗网并称。

有鱼一族记得这种上古传说,他们会编织渔网,同时也会制作舟楫在鱼海中穿行捕鱼。当清水氏一族覆灭之后,有鱼村的族长以及族中的重要人物们渐渐滋生了野心,想取当年清水氏的地位而代之,有朝一日也能号称“有鱼氏”。

**ps:不好意思,今天一大早被电话吵醒两次,后来接着睡,中午一点多才醒,因此中午没能更新,实在抱歉。先发布本章,稍后今日晚间还有一章更新!

013、有鱼(上)

有鱼一族有这种想法并非没有原因,他们会制作舟楫、结网捕鱼,便有些看不起深山中那些相对原始落后的野民。清水氏覆灭后,外来的商贩虽然减少了,但也还会有,因为位置的原因,商贩带来的东西如今大部分都和有鱼村族人交换,然后再被有鱼村人带到中央谷地与其他各部族交换,他们等于垄断了与山外的商贸。

有鱼村共有六百多名族人,是蛮荒中人丁最兴旺的一个部族,也拥有多名已迈入初境得以修炼的修士。比较起来,假如路村没有若山和若水这两位高手,实力是无法与有鱼村抗衡的。但外人并不完全清楚若山究竟有多厉害,对于若水,大家更是了解得很少。

刚开始的时候,有鱼一族的野心还并不太过分,他们只想占取清水氏一族覆灭后最大的好处而已。可是这几年过去了,他们自以为看清了蛮荒中的形势,想法便越来越多。有鱼一族的首领,渐渐不仅想取清水氏而代之,还想统御蛮荒中各部族听命、能号令其他各部族,这必然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冲突。

最早的冲突是由一种很特殊也很珍贵的东西引起的,就是盐。清水氏族人在那片谷地边缘开凿了几口盐井,盐井种能汲出咸泉,煮咸泉可以制得盐。这一带蛮荒中各部族需要的盐,以往只有两个来源,要么是清水氏族人所制、要么是山外的商贩运进来的。

但在以前,山外的商贩所到达的最终地点也是清水氏的城寨,所以各部族还是要到清水氏的城寨中用各自的物产来换取盐。清水氏一族覆灭后,盐井一度废弃商贩亦不至,山中各部族有段时间极度缺盐。

缺盐,就少了一种处置与保存新鲜肉食的方法,也不能给其他食物调味。这些倒是其次,反正山中各部族的新鲜肉食基本上都会很快吃掉,采用晾干、烤干的方式也能再保存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身体受不了,人在长时间劳作中的耐受力会下降,甚至会引发各种病症。

各部族开始在盐井汲取咸泉,然后拿回去直接让族人饮用,可是在险峻的山路上运送咸泉实在太费劲了,后来就各自开始煮盐。但维护盐井是一种高明复杂的技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专有的工具,不是一般部族能承担的。

有鱼氏便趁机占据了盐井,他们会打鱼,有很多时候打到的鱼一次吃不完,因此更需要盐处置保存,而且他们从外来的商贩那里打听,也渐渐学会了怎么开凿与维护盐井。有人能专门凿井维护并煮制食盐当然是好事,它总计需要男女近百号人才能维持。

盐虽然很重要,但毕竟不是衣食,仅仅有盐也是活不下去的。很难有一个部族能抽出近百人来专门产盐,他们衣食都要靠其他人的劳作来供养,就算有鱼一族这么做也很勉强。但有鱼村占领盐井后却有更多的好处,所出产的盐不仅自用,还以高价与其他各部族交换物产。所谓“价”是一种衡量的概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