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0部分 (第1/4页)

养畜牧业产区,是美国本土生产猪牛羊等家畜,以及鸡鸭鹅等家禽的主要地区,很多农场种植的都是饲养畜禽的农作物,而不是粮食作物。这些农作物基本上都在六月,或者七月成熟。

偏北一点的农场主要种植的就是小麦。美国人以面食为主,小麦是美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按照当时美国的战士配给标准,一名成年人一个月可以领到20公斤面粉,一个未成年人一个月是15公斤。也就是说,美国人主要吃的就是面食,小麦是美国最重要的农作物了。而这些地区的小麦基本上都在七月份的时候成熟,收割时间贯穿整个七月,有的地区会延续到八月初,但是不会超过八月中旬。

农业专家提供的这份报告的意思很明确,如果要想动手的话,那就得赶在六月份下手,如果让美国人把粮食都收割了的话,再下手就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而薛希岳拿到这份报告的时候,离29年6月份也就只有不到半年的时间。按照最乐观的估计,要生产100万吨的橙剂,并且将其制成炸弹,最少都需要半年的时间,当然,任何需要催促首相尽快做出决定的报告都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而这份报告也不例外,半年的生产时间已经足够了。

在此情况下,薛希岳没有时间犹豫,立即就批准了该计划,立即动员帝国的化工厂,弹药工厂,全力以赴的生产“橙剂炸弹”,准备从29年6月份开始,全面破坏美国的农业生产。

可以说,保密是绝对有必要的。当时这件事情都是秘密部署下去的,内阁与陆海军司令部知道这件事的人不会超过10个人,身在前线的罗云冲自然也不知情了。

橙剂的生产工作是由化工厂负责的,为了保密,所有的橙剂都标上了“杀虫剂”,或者是“化肥”,或者是“燃烧剂”等一直在大规模生产的化学产品。兵工厂生产的炸弹则全部标为“燃烧弹”,反正当时帝国兵工厂生产得最多的就是燃烧弹。

整个生产工作从28年底持续到了29年的4月初,在尽一切努力的情况下,100万吨橙剂被装进了220万枚炸弹里面。这些炸弹在生产出来之后就直接装到了停靠在青岛港里的特种运输船上,当然,当时所有的船员都只知道这是要运往前线的燃烧弹,而没有任何人知道,这种外观有点奇特的燃烧弹里面装的不是燃烧剂。只是有一点让船员们很是疑惑,负责看管与检验这些炸弹的都是技术人员,而不是以往兵工厂派来的管理人员,而且还禁止船员擅自进入货舱,另外货舱在装满后也完全密封,仿佛里面的东西有巨大危害性一样。

而这些船只就是在五月份到达圣地亚哥的那些运输船!

第二十五卷 以海制陆 第四十二节 化学战

“化学武器”这个词所有人都不陌生,可总体二言,化学武器在第一次全球战争期间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而在第二次全球战争期间,因为受到了众多相关的国际公约与条约的约束,加上化学武器本身就是一柄双刃剑,对敌我都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可在“橙剂”这个问题上,却直接引发了唐帝国有没有在第二次全球战争期间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的问题。

在第一全球战争期间,交战各国都在战场上大规模的使用了化学武器,特别是当时的欧洲西线战场,德英法三国都将化学武器做为了主要的武器之一。根据德国的记录,在西线数年的战争中,德军一共使用了300多万吨化学战剂。同样的,英法两国使用的化学战剂只会多,不会少。

正是因为在第一次全球战争中,交战双方都在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使化学武器的危害性得到了公认。战后签订的一系列的国际条约中,都限制了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甚至有部分条约提出了销毁化学武器的必要性,只是当时的国际局势仍然相当紧张,没有任何国家会放弃最有效的武器,因此销毁化学武器最多也就只是提一提而已。

相对而言,在一战时期,化学武器本身的杀伤力并不是很强,比如当时主要使用的,属于窒息性毒剂的氯气对人员的杀伤效果就不是很明显,致命性也不是很大,基本上只能达到瘫痪敌军的目的。而当时很多威胁性极大的化学武器,比如致命性极强地神经性毒剂都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可以说。在第一次全球战争中,化学武器还处于初期发展状态,没有左右战争的能力。

如果不是当时所有国家都意识到化学武器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将成为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话,那么就不会签署相关的国际公约,那么第二次全球战争就将变成一场彻底的高消耗战争。可问题是,即使在签署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