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1部分 (第1/4页)

庖丫�遣�艿募�蘖耍�绻��绦�岣卟�烤偷迷黾由��撸���贾�溃�谡秸�崾�螅�酃��揪筒恍枰�A粽饷炊嗟闹匦秃湔ɑ���撸��ㄉ枰惶踔匦秃湔ɑ�纳��叩某杀究峙卤冉ㄔ焓�液侥富挂�摺A硗饣沟玫髡�镒使┯ΑU庥种苯由婕暗秸�谥鸩阶�偷氐酃��诰�茫�侍庠恫皇撬翟黾泳驮黾幽敲醇虻ァ�

在1月21日的时候,部署在前线的“鹏”式轰炸机只有782架了,就算把部署在墨西哥战场上的“狼鸠”也算上,北美洲战区地重型轰炸机总数也没有达到2000架,跌落到了29年来的低点。

飞行员的损失更为惊人,40天就损失了上千个机组,而帝国陆海两军的所有飞行员培训基的一个月内也最多只能培训出600个机组。另外,飞行员的高额损失对士气的打击是相当沉重的。可以想像一下,当越来越多的飞行员发现他们熟悉的,要好的战友在某次轰炸后没有返回基地,那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当时,罗云冲就提出了要提高轰炸机的产量,同时加快飞行员的培训速度。可是,减少损失才是最关键的,在他提出的下一阶段轰炸行动的设想中,降低损失率就被放在了任务要求的首位。

按照罗云冲自我提出的要求,在第二阶段的战略轰炸中,力争将轰炸机的损失率降低到1。5%以下,尽量保持在1%以下。人员损失率务必控制在2%以下,力争降低到1。5%以下。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除了罗云冲自身的努力之外,国内的支持,其他各兵种的配合也相当的关键。

当时,罗云冲就提出了几点降低损失的办法。一是继续增加护航战斗机的数量,尽量保证每次轰炸行动都有足够数量的护航战斗机参与。二是安排夜间护航战斗机,即从国内以及其他部队调集夜间截击机为执行夜间轰炸任务的轰炸机提供掩护。三是调动舰载航空兵参加护航行动,以弥补护航战斗机在航程上的缺陷。四是调整轰炸步骤与节奏,尽量保证飞行员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五是加强情报搜集力度,尽量准确的掌握美军的防空部署情况。六是转移轰炸重点,不再继续攻击得到严密保护的大中型城市。

罗云冲的要求大部分都得到了满足,在一月底的时候,第一批夜间截击机就运送到了战区,同时护航战斗机的总数量增加到了32个中队。二月初,哈飞生产的第一批舰载型“游隼”护航战斗机到达了第二特混舰队,每艘航母配备三个中队,这样第二特混舰队就能一次出动九个中队的护航战斗机。到月底,第1支援舰队的护航航母也开始接受舰载型“游隼”护航战斗机。情报部门的活动也更为积极,从一月底开始,情报部门每天都会向罗云冲的战区司令部提供一份最新的情报,以满足战略轰炸的要求。

罗云冲自己也在努力,在他提出的第二阶段轰炸行动设想中,就有两套方案。一是转移轰炸重点,主要对付美国东南部地区的工业,交通,以及军事目标,首先摧毁美国航空兵在本土东南部地区的部署能力,摧毁美国东南部地区的防御能力。二是重点轰炸美国东北部地区,仍然以轰炸大中型城市为主,以打击美国的国家基础为主。

这两套方案各有各的好处。如果继续轰炸美国东南部地区的话,就可以得到足够数量的护航战斗机的掩护。可问题是,对付工业,交通,以及军事目标的时候,轰炸机都要分批出动,不可能继续进行集中轰炸。因此,增加的护航力量不一定能够降低损失率,也不一定能够起到很好的战略轰炸作用。

如果转为轰炸美国东北部地区的话,就存在着护航力量欠缺的问题,而且部署在百慕大群岛上的护航战斗机在航程方面有问题。这样就必须要出动舰载战斗机为轰炸机护航,需要协调舰载战斗机与轰炸机群之间的行动,同时要让舰队靠近美国本土,这也存在着不小的风险。

决定采用什么方式轰炸的不是罗云冲,因为战略轰炸本身就是为战略服务的,而战略又是为政治服务的,不然,他也不会将这两份轰炸方案都送回去。当时,罗云冲需要时间获得新的轰炸机与战斗机,部队也需要进行短暂的休整,需要补充燃烧弹与燃料。轰炸机群在一月下旬很难继续出动,这也正好让帝国政府有时间决定采用那套方案。

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在陆续进行的时候,帝国高层也在就到底采用哪套轰炸方案进行讨论。到二月初,在大批轰炸机到达了前线,物资运送工作也基本到位的时候,罗云冲收到了帝国首相的直接命令,第二阶段战略轰炸行动即将开始了。

第二十五卷 以海制陆 第三十节 坚持方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