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 (第2/4页)

龙鳞砖,一共九层,最下面一层是一百五十七片,最上一层是三十六片……”

李明佑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说道:“贞观元年,太宗分天下为十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全国共设三百六十州府,下辖一千五百五十余县。最下层和最上层的龙鳞砖各乘以十,就是那数字了!”

苗君儒笑道:“还不止这些,你们看那墓碑,碑高也是四尺八寸,与墓高相等。宽两尺二寸,与墓围也是隔了十倍之数。厚九分,为皇家之数。还有那下面的九级金阶,无不显露出墓主的真实身份。”

李明佑惊喜地说道:“苗教授,既然这么说,那么传国玉玺之谜,一定可以在这里解开了?”

苗君儒说道:“李教授,据我在陕西蓝田县考古时发现的那张纸上所述,传国玉玺确实被胡清带出了宫,可玉玺最终落在哪里,还无从定论。也许胡清怕给太子惹祸,偷偷把玉玺藏在了其他的地方,根本没有传下来。我可以断言,传国玉玺绝对不在这八卦坟中。”

听苗君儒这么一说,李明佑顿时露出了极度失望的神色,说道:“按你这么说,传国玉玺就没有办法找到了?”

苗君儒笑着说道:“李教授,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很多宝物就算你用尽毕生的心血,也不一定能够找得到!”

李明佑说道:“也许传国玉玺就放在胡清的坟墓里!”

胡德谦说道:“义祖胡三公的墓葬,据说在宋神宗元丰年间的时候,迁往清华镇。按族中传下来的话说,当年起墓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身朝服和一块砚台!”

身穿朝服下葬,是不忘自己乃大唐朝廷命官,至于那块砚台,自然是胡清的心爱之物。

苗君儒问道:“胡三公的墓迁往清华镇什么地方了呢?”

胡德谦说道:“原先胡三公出生的那个村子,包括上下三村的胡姓宗族之人,被朱温杀了不少,剩下的也迁走了。当年义祖胡三公的墓葬具体迁到什么地方,也不清楚,地方更是无从找起。”

李明佑说道:“不可能,那是你的义祖,墓葬迁到什么地方,怎么能不知道?”

胡德谦说道:“自宋朝以来,胡氏后人感义祖之恩,想找到义祖之墓后修缮以供后人祭拜,多次前去寻找,可都没有找到!”

苗君儒说道:“胡会长,那胡三公原来在这里的墓葬位置,你们祖上可有什么话留下来?”

胡德谦说道:“所有的秘密都在族谱和那张纸上,你们都知道的呀!”

李明佑朝八卦坟左右两边的山上看了看,说道:“我想应该就在这一带!”

苗君儒说道:“可是族谱上并没有写明胡清葬在什么地方,要想在考水周边的山上找出胡清的坟墓,谈何容易!”

胡德谦想了一会,说道:“不过我听前辈族长说过,明经公胡昌翼是个大孝子。胡清去世后,他守孝三年,就在胡清的墓前搭了一个草棚,在草棚中教村内的子弟读书。后来,在那地方建了一座小房子,就是最初的明经书院!”

苗君儒问道:“那明经书院现在还有吗?”

胡德谦说道:“有呀!宋元两代,文风鼎盛,最多时,书院有弟子两千余人,房屋两百多间。元至正十三年毁于兵祸,明朝成化年间,知县丁祐谕合族重修,作为讲道之所。万历年间,邑侯万国钦谕率族人重修。自明末以来,日益萧条,很多房屋都倒塌了。康熙年间,胡氏合族出资重修,并将书院从原西山麓移建于凤山东麓,但从此文风不在。乾隆年间开始,书院已成雀鸟筑巢之所,现在只剩下几间破屋了。”

苗君儒问道:“那为什么不修缮呢?”

胡德谦说道:“几任族长都动过修缮的念头,一来所需的巨资难筹,二来文风凋零,恐难再现宋元两代之盛,三……”

苗君儒见胡德谦迟钝起来,忙急切问道:“这第三是什么?”

胡德谦说道:“这第三嘛,祖上留过话下来,说后代子孙平安即可,明经书院可修可不修,树大招风,恐有灭族之祸!”

苗君儒说道:“也难怪你们祖上会留下那样的话。清朝自康熙开始,就大兴文字狱,以明经书院昔日之辉煌,不可能不引起清朝皇帝的注意。一旦哪位与明经书院有关系的人出事,殃及的就是整个胡氏宗族!你们的祖上叫你们那么做,确实是明智之举!”

胡德谦说道:“原先的明经书院遗址,早已经无从寻找。但如果照族谱中记载的去推断,可知大致的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