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部分 (第2/4页)

布《中立法案》的规定不适用于苏联——这样,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便可向美国船只开放了。

两星期后,7月7日,德国加紧宣传。罗斯福正在干预欧战。据透露,美国武装力量已开抵冰岛,以便最终代替占领该战略要地的英军。德国驻华盛顿临时代办汉斯·托姆森致电威廉大街说,这是罗斯福的进一步的企图,目的在于通过某种海军事件,惹起希特勒进攻美国,以便向德国宣战。

这些报告使希特勒不安。7月中,希特勒向大岛大使提出一项建议,将其先前的决定,即将日本的任务局限在抵抗英国、使美国中立的范围内,来了个彻底改变。“美国和英国永远是我们的敌人”,他说。“这种认识应该是我们的外交政策的基础。”这是在经过长时间的慎重思考后得出的神圣信念。“英美两国将永远反对任何一个在他们看来已被孤立的国家。今天,只有两个国家的利益不会互相矛盾。这两国家就是德国和日本”。罗斯福统治下的美国,一心想搞帝国主义,对欧洲和亚洲的生存空间交替施加压力。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所以”,他说,“我的意见是,我们必须共同将它们消灭。”作为诱饵,他建议由日本去协助“清理”战败后的苏联的“资产”,并占领其远东部分的领土。

东京收到这一建议后,表现出既客气又有保留。日本早已决定不从东面进攻俄国,而是南下印度支那。他们这样做了;它很快占领了印度支那,使罗斯福于7月26日作出了迅速的反应。总统接受了哈罗德·伊克斯等人的劝告(他们长期以来就敦促总统对所有侵略者采取强有力的行动),下令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冻结。这个行动剥夺了日本石油的主要来源。《纽约时报》认为,这个行动“是除战争外最激烈的打击”。在日本领导人看来,这是美国、英国、中国和荷兰四国包围日本的最后一个步骤;否认了日本是亚洲的领袖的合法地位,同时也是对它的生存的一个挑战。不管怎么说,这是朝远东战争迈出的一大步,也是——在某些观察家看来——朝罗斯福从后门开战反对希特勒迈出的一大步。

一个月后,总统与丘吉尔在纽芬兰外海会晤,签订大西洋宪章——这是英美两国关于战争目标的联合声明。这样,总统便走得更远了。从声明的条款看,毫无疑问,罗斯福是希特勒的不可调和的敌人。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声明使元首国内的敌人大失所望,因为它未将纳粹分子和反纳粹分子加以区分。“抵抗运动”的人士把宪章看成是罗斯福向全体德国人宣战的非正式宣战书。他们对第八点尤其反感,因为它规定,战后所有德国人均须解除武装;这个要求,哈塞尔在他的杂志上写道,“破坏了取得和平的每一个合理的机会。”

罗斯福消灭希特勒的决心是与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的感情背道而驰的。右翼的查尔士·林白的“美国首创者”和“德美同盟”以及传统的孤立主义者的组织“中西部”,他们虽然同情英国和中国,但都不愿参与流血的战争。其他美国人,因为憎恨共产主义,则反对向苏联提供任何援助。尽管遭到报纸、电台的猛烈攻击,罗斯福仍毫不动摇。在9月11日发表的广播讲话中,他说:“从此以后,如果德国或意大利的舰只敢于进入这些水域(即冰岛和受美国保护的其它类似的岛屿),他们便会遭到危险。”虽然这是希特勒借以解除潜艇战最后限制的现成口实,但他却不会因此而失去民心。他命令海军上将雷德尔,在“10月中旬以前,避免在战争中造成商船事件”。到那时,他解释说,对俄战争已经结束了。

10月31日,美国驱逐舰“卢本·詹姆士”号在为一商船队护航时,在冰岛以西600英里海面被鱼雷击中。这样,希特勒避免事端的希望便破灭了。这艘驱逐舰带着100个美国人沉入海底。罗斯福对此事不加评论,但他的海军部长却告诉一群海军陆战队员,载有400架飞机开往摩尔曼斯克的法国班轮“诺曼底”号将被没收。旧金山《纪事报》要求立刻撤销《中立法案》;克利夫兰的《老实人》则要求立刻“采取行动”。然而,孤立主义派参议员尼埃却呼吁要有节制:“你要是参与了酒吧间的争吵,不打架是做不到的!”另一位非孤立主义派参议员劝告说:“让我们保持冷静。”

对罗斯福说来,反德思想的风暴趁此时爆发是再顺当不过的了。一星期后,他令“租借法案办公室”尽一切努力向苏联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为此,立刻拨款10亿美元。

次日,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发表了一篇好战的讲话。它实际上是为“卢本·詹姆士”号的沉没开脱。“罗斯福总统已向他的舰只下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