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4页)

活的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同希腊和印度史诗一样,《格萨尔》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人民对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

《格萨尔》很早以前就流传到国外,目前已有英、俄、德、法、日等文字的部分译文,日益受到国外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重视。一些外国学者给它以很高的评价,称它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对《格萨尔》的搜集整理工作十分关心。五十年代曾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普查工作,取得很大成绩。正当普查工作在顺利进行的时候,却遭到左的错误思想和路线的严重干扰和破坏。到了十年动乱时期,《格萨尔》这部伟大的史诗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浩劫。

粉碎“四人帮”以后,抢救《格萨尔》的任务,更尖锐、更突出地摆到了我们面前。几年来,在各级党委的领导和关怀下,经过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搜集整理、翻译出版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全国已搜集到的手抄本和木刻本,就有40多部(不含异文本),约有40多万诗行。但这些还只是整个《格萨尔》的一部分,大部分还流传在民间。著名的说唱艺人扎巴老人,自报能讲30多部,现在已录音的有22部,约400多万字。目前正在继续记录整理,并陆续出版。其他著名的老艺人如桑珠、阿旺嘉措、玉珠、阿达、昂仁以及年轻的女艺人玉梅,都能演唱几十部。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弄清《格萨尔》的全貌,抢救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为了进一步做好这一工作,已将《格萨尔》的搜集整理工作定为国家的重点科研项目。规划要求,在“六·五”计划期间,集中力量进行抢救:“七·五”期间,基本完成搜集整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编纂出版一套比较完善、比较全面的精选本,作为我们国家统一的正式版本。

因此,要全面完成《格萨尔》的搜集整理工作,任务非常艰巨。随着我国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史诗研究工作的深入,关心《格萨尔》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目前《格萨尔》还只有藏文本,汉译本非常之少,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而史诗的翻译是十分困难的,希腊史诗和印度史诗的汉译工作,大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直到最近才出版了《奥德修纪》全译本,《伊利亚特》尚未出版过全译本。最近出版了季羡林先生翻译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七卷本。印度的另一部史诗《摩诃婆罗多》正在组织翻译,据专家估计,要十年左右才能完成。

《格萨尔》的篇幅,比希腊史诗和印度史诗的总和还要多,翻译工作的难度,也绝不亚于外国史诗。由此看来,若能在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产生比较完善的全套汉译本,将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如果我们的工作抓得不紧,不能尽快培养出一批有较高水平的文学翻译人才,这一目标还很难达到。

鉴于这种情况,为了让关心《格萨尔》的同志早日了解史诗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情节,应宝文堂书店之约,我们编纂了《格萨尔王》,希望读者能够透过这部史诗故事之一斑而窥见其全貌。

从精深博大、卷帙浩繁的作品中,选取精华部分,编写成通俗故事,并不是我们的发明。过去有《圣经故事》和《佛经故事》,即把篇幅巨大、内容丰富的圣经和佛经用通俗的文字传达给广大读者,用讲故事的形式,把深奥难懂、玄妙神秘的宗教教义普及到群众之中,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千百年来,很多人就是通过这种故事了解宗教教义,接受宗教影响,并成为虔诚的信徒。

希腊史诗和印度史诗,也是首先经过这种通俗故事传遍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绝大多数读者,正是通过国外编纂的《伊利亚特故事》、《罗摩衍那故事》和《摩诃婆罗多故事》等通俗读物的汉文译作,接触和了解这些伟大的史诗。

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是通过《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等通俗读物流传到我国,然后才逐渐产生较好的译本,搬上了舞台。又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对译文反复修改,反复推敲,最后才出版了比较完善的莎士比亚戏剧的汉译本。

我们编纂《格萨尔王》,有这样几个目的:

第一,让更多的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读者,通过本书了解《格萨尔》的概貌和基本内容,扩大史诗在读者中的影响,以便吸引更多的人来关心并参加《格萨尔》工作,争取早日完成抢救任务。在此基础上,开展学术研究,为建立《格萨尔》学的完整体系而做出贡献。

第二,促进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