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部分 (第2/4页)

竟能不能支撑住这么多饥民们的同行,谁也不敢轻易下这个决定。

一向谨小慎微的吕大防自然不敢冒这风险,不然的话,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形象,也会遭受到极大的冲击。

话说,自从元丰六年之后,中原地区好不容易消停了几年,没有继续再遭遇各种各样大中规模的自然灾害。可是,从元丰八年秋收之后,除了河东路开始下雪之外,中原其他各路已经渐渐开始呈现出干旱的迹象。

据各路州府县的主官奏报,其范围之大,已经赶上甚至超过熙宁七年的那次大旱灾了。

吕大防同样想到了这办法,想要把这些饥民们通过风陵渡那里,将他们全部先安置到河中府。可是,他派去的人一打听,回来一向他禀报之后,吕大防差一点把自己的鼻子都给气歪了。

文彦博和吕公著真是年龄大了,老眼昏花,范祖禹那是个当地方官的料吗?想当初,吕公著的哥哥吕公绰说曾巩只适合修史,不适合当当宰辅。可是,曾巩当年好歹也当过几任的地方官,其政绩也是不错的。

可是,范祖禹自中进士之后,便一直跟在司马光的屁股后面修史书,根本就没有任何当官的经验,如果是因为要照顾司马光的面子,才提升其官职的话,完全可以让其继续担任史官的官职或者,或让其就任御史,多多向皇上进谏。

可是,这两个老家伙偏偏在这么紧关节要的时候,把一个执政经验几乎为零的家伙派到河中府,这么重要的地方,完全不可想像。保守派大臣里有那么多经验丰富的官员完全有能力有资格当这个河中府知府。

不过,现在说什么都已经晚了,于是,吕大防连忙写了封加急的文书,送到了文彦博和吕公著的面前,文书就是要向二人获取其在河中府军事行动的权限。

吕大防建议说,这个时候,他必须派兵迅速攻占风陵渡北渡口,打通这条进入河东路的通道,现在这种情况,就是要和老天爷争分夺秒的抢时间,在河东路能够补种多少粮食,就补种多少粮食。

其实,一直呆在汜水关的吕大防也已经看出洛阳附近要遭遇旱灾的征兆。由于河东路套过来的饥民过多,为了救活更多的灾民,直接导致汴梁城里府库和内库当中粮食储备量迅速地减少。

说实话,河东路的这场大雪灾,虽然对整个大宋朝的政局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也因为,蔡道初到那里,根基不足,准备也不足,所以,这才导致了这一次,整个河东路出现了农民大规模地逃离了自己的故土,而因此被冻死在家中和路途之上的人也不在少数。

可这场大雪灾发生的地点,毕竟只是大宋国一路之地而已,除了让汴梁城里耗费了很多粮食之外,对于周边的影响并不是太大。

相反,这次干旱不只是局部现象的话,对于刚刚即位的赵煦来说,关系不大,可是,对于刚刚垂帘听政的高滔滔来说,无疑是个非常巨大的打击。

xbqgxs

第375 大灾始现2

相反,这次干旱不只是局部现象的话,对于刚刚即位的赵煦来说,关系不大,可是,对于刚刚垂帘听政的高滔滔来说,无疑是个非常巨大的打击。水印广告测试 水印广告测试

所以,经过一番商议之后,文彦博和吕公著立刻将矛头指向了蔡确和章敦,这两个人如今仍然呆在汴梁城中,也就幸运的成为了这一次替他们背大范围旱灾,这个黑锅的最佳人选。

至于那些去年逃荒到洛阳府境内河东路的饥民,暂时还是不要回河东路了,那里的虽然躲过了这次的旱灾,其实那里的情况比旱灾更严重,到现在为止,整个河东路还有很多的地方地面上覆盖的积雪仍未融化。即便到了后世,遇到这样的天气,都办法不多,更何况是古代。

眼看着整个河东路今年的春耕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望,没有办法种植粮食,这一年就没有任何收获。要是将这些饥民就这么放回去的话,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让整个河东路和这些饥民陷入更大的绝望当中。

真到了那个时候,救还是不救呢?

如果救的话,势必又要从汴梁城里调拨大量的粮食去救济整个河东路的百姓,从郑侠那个人以往的尿性来看,他在那个位置上不但难有任何作为,甚至是会将矛盾彻底的激化。

何况,从汴梁城到河东路,两路之间虽然距离很短,但是,再短的距离,运送粮食过程当中总归是要损耗一些粮食的,而郑侠的手底下,这种损耗会更多。

这个时候,文彦博和吕公著渐渐感觉出了一丝吃力的征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