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部分 (第1/4页)
就这样,在吕大防志得意满救助饥民的时候,不知从哪一天起,一套连环画在汜水关前饥民的营地,河东路的各个州府县里,以及汴梁城市井之内迅速的散播开来。
这自然是出自蔡道的手笔,这套连环画一共有九幅图画所组成。
第一副
却是出自郑侠的手笔,
也就是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
流民图!
这幅画,蔡道还亲眼看过。
想当初,蔡道一进入汴梁城之后,就想方设法让赵佣从宋神宗那里将这幅画拿出来,他亲眼观看了一次。那个时候,这幅曾经让宋神宗心神震动、让两宫太后痛哭不已的画早就被宋神宗扔进了故纸堆。赵佣手下的小太监足足找了三天,才找到。
这幅图上的内容,所绘的是郑侠‘亲眼’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
其实说穿了,就是逃荒的农民罢了。
熙宁七年,大宋天下大汉,由于老天爷一直都没有下雨,宋神宗这个一些想要富国强兵、稳固赵宋统治、却又摇摆不定,耳根子极软的皇帝开始心生犹豫了。而那些一直伺机扳倒王安石,废除新法的保守派大臣们看出了宋神宗此时的心理。
于是,他们便利用郑侠这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却又是最适合给王安石致命一击的人,指示他画了这幅流民图,利用天灾弹劾了王安石。
而郑侠,众所周知,这个人还是王安石本人亲自提拔起来,并举荐给宋神宗的。
反骨仔就是反骨仔。
在古代的华夏,凡是发生灾害的地方,脆弱的小农经济根本没有可能抵御这样的破坏,靠土地刨食的农民,其唯一的对策,便是男女老幼携手一起逃荒,这几乎都成了华夏农民逃生的一种天生必备的手段。
除非发生灾荒的当地官员敢于开仓放粮,而且这个官府的仓库没有出现大面积的亏空,其中有充足的备荒粮食。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让农民们免于流离失所之苦。可是,细数起来,华夏几千年的历史当中,真正敢于这么做的官员实在是太少了。而王安石恰恰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幅画之所以被宋神宗抛弃,原因就在后面的几幅画里面。
第二幅画
就有点意思了。
图还是那幅图,画中的人物和造型都没有变,却不是老生常谈。
蔡道只是在图画当中多加了几笔,却让人一眼就能够看出,这些灾民是因为家乡发生可旱灾,这才逃离了自己的家园。
而且,在图中,蔡道还在上面附加了一些文字说明——熙宁二年三月,京畿旱甚。
郑侠当时虽然不是上朝官,却是因为进士及第,在治平思念就被授予了将作郎,担当的职务一直秘书省校书郎。这个官职也只是从八品,自然不高,可是,秘书省是天子近臣,虽然仅仅是校书郎,这个官职也是非常清贵的。
可是,当年的旱灾,同样有流民,郑侠却没有上流民图。
这个反骨仔从王安石手中亲自接过了任职通知书,被刚刚当上参知政事的王安石举荐提拔,高高兴兴地去光州就任司法参军去了。
这个官职虽然还是从八品,而且还是地方官,但是却掌握了一州司法大权。再加上,那个时候的郑侠是王安石的亲信,所以,连当时光州知州都要让他三分,就更别说光州的其他的官员了。
况且,他这司法参军不但掌控这一州的司法权,还不用通过提刑官来上奏差事,因为他可以将案件的处理意见直接转交给王安石亲自审阅。
那个时候,他也没有上流民图。
当然,光凭一幅画和十几个字的文字说明,并不能够表达出这么多的含义。
负责给这些老百姓解读这幅连环画的人,却都是被七色领重金收买的当地的说书人,这些人本来就是用自己的嘴皮子讨生活的,有了实物在手,讲解起来自然是
…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apltiapgt
得心应手了。而且,他们也能够用当地百姓们能够听得懂的方言,将蔡道画的这些连环画当中所要想表达出的意思,原原本本告诉这三处地方的百姓。
第三幅画
也同前面一样,不过,说明的文字却是写的熙宁三年,诸路旱。六月,京畿之内旱。八月,卫州旱。
而郑侠还在光州安安稳稳地当着他那个司法参军。
那个时候,他还是没有上流民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