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部分 (第2/4页)

原大地基本上一直是处于风调雨顺的状态,粮食也同样获得了丰收,可蔡道就是要一丝一毫都不打算给保守派留下。

而放牧之地也选定了,就是后世的济|州岛。那也可是封建王朝时,高丽或者朝鲜一处重要的养马地。

不过,此时,济州岛还是一个不属于高丽的独|立国家。蔡道命自己的手下将济|州岛夺了过来,至于原来的那个什么国主,谁还记得他这种小人物呢?

蔡道没有去动内陆地区地方府库中和汴梁城内国库中的粮食,可是,在宋神宗还在位的时候,蔡道就已经成功地引导了这位君主,让他主动地拿出了国库中的一部分粮食去酿酒换阉过的马匹和耕牛。如今,汴梁城府库中的粮食看似很多,其实,按照汴梁城近年来的发展状态来看,剩下的粮食至多也够吃上个一年半的时间。

蔡道在京的这几年,看似惹了无数的麻烦,却也让大宋国获得了几年十分难得的休养生息的机会,中原地区几乎处处丰收,而蔡道进献的种地之法,也给了满朝文武一个极大的错觉。那就是,只要地方上用了其种地之法,那么,该地方就一定会获得丰收。

错觉始终是只是一个错觉而已,一旦遇到了天灾**,地里面种植的粮食即便施过了肥料,还是会减产,甚至绝收的。更何况,不论是人类的米田共,还是牲口家禽的那个东东,都只能满足一小部分土地的需求。不然的话,后世的科技那么发达,种植粮食还不是仍然要往地里面施加大量的化肥。

而蔡道估计汴梁城内库和国库中剩下的粮食大概被消耗完的时间,也只是建立在其他地区粮食储备充分,以及没有发生任何地方发生特大灾荒的情况之下。因为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朝廷势必会从汴梁城里调拨一部分粮食去救急,而南方运送过来的粮食有弥补了了损失的话,

真到了那个时候,文彦博和吕公著就会深深地感受到宋神宗当初继位时的那种深深的无力感了。

凌冬将至,不只是句口号而已。

所以,蔡道就吩咐七色领的属下们,只需要完成硕鼠计划就行,不需要做任何多余的事情。

就看老天爷如何去收拾这群眼高手低保守派的大臣们吧!

当然,蔡道让七色领在执行这一计划的时候,选择目标的只能选择在

…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apltiapgt

北方,只在在运河的两岸,以及靠近沿海地区的州府县。

这其中,当然会出现一些迂腐的保守派地方官,有关于这一点,蔡道也特意指示了七色领的人,干脆就甩开他们,直接和官府里的其他官员和胥吏们,联合起来一起架空影响大家一起发财的腐儒。

当然,蔡道这么做,已经考虑过会引发局部地区非常严重的后果。

比如,将来这些地区一旦发生洪涝灾害,而当地官府由于亏空了官府的官库和常平仓里的粮食,无力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肯定会像以往那样,造成大批的百姓流离失所,在四处就食的过程中,最终冻饿而死。而百姓手中仅存的土地也会越来越集中到了那些高门大户的手中。

蔡道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第三个计划——移民计划。

这也是蔡道选择运河地区和沿海地区实施第二个计划的根本原因。因为蔡家如今掌握了大宋国几乎超过百分五十的海船制造,所以,想要把这些百姓移民到蔡道手下征服的那些海岛,只要当地的官府不阻止的话,将会非常的简单。

至于除了上述两个区域的官员,在发现那里的官员得到了非常大的实惠,而又可以避免在遭遇遭害的时候,引起民变,他们会不会有样学样,亏空府库和常平仓中的粮食,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

失去了水路的便捷,蔡道也没有办法把当地的百姓迁移出去,至于他们有多少在灾荒的时候能够逃到运河或者海边,那就还是老百姓们自己的造化。

汴梁城中的文彦博和吕公著虽然冒了一把险,结果也的确是随了他们的心愿,既彻底掌控了太学这个文官阵营的前沿阵地,又重重地打击了变法派的声望,特别是蔡确和章敦这两个仍然在位丞相的威信。至于已经死了的王珪和大嘴巴苏轼,他们根本就不在意。

已经死了的丞相,根本就没有了任何的威胁,况且,王珪本人以前的作为也让他在士林中的威望本身就不高。而苏轼这个大|麻烦如今出了汴梁城,也省得以后再听他啰嗦了。

如今,整个汴梁城正忙着元丰八年的恩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