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部分 (第2/4页)

刘仁轨连夜去了一趟太玄山拜访他的恩师,同样是文宗的令狐德棼。十几年前废除王皇后和太子李忠的时候,基本都是从不参与朝政的大唐文宗们一手策划,他们如今的这些宰相还只是一员小吏,目前在长安城除了皇帝皇后,就只有晋太炎和季伶知道当年具体发生的事情。这并不是简单的李治废除王皇后改立武后,而且背后涉及到另外一股力量,一股可怕,甚至足以颠覆大唐的力量,如果不搞清楚,他们寝食难安。因为在十几年前朝堂倾轧中,失败者除了王皇后和高宗的大儿子李忠外,三省的宰相全部被外放贬八千里,他们作为继任者如今想要搞清楚一些悬在心里的疑惑!

第三百三十八章 武川关陇贵族

刘仁轨连夜上了太玄山,书院的看门人自然认识这位当朝宰相,直接引入了书院内。青崖书院裴炎裴子隆把持着中书省,玄感书院高季辅把持着门下省,昭文书院上官仪和太玄书院刘仁轨掌握最实权的尚书省,统管六部,两人分为尚书左仆射和尚书右仆射,权力非常大,再加上晋太炎掌管御史台,中书门下负责立法,尚书省负责司法,御史台负责监督,这就是大唐帝国完善的三权分立,皇权凌驾于三权之上,但是却无法强硬的干涉运行,只能进行协商。

刘仁轨在朝中的也是实权宰相,今日上太玄山只为求证当年发生了什么事,为何会让一位皇后,一位太子,三位宰相同时退出朝堂,全家被贬蛮荒,这基本上是执掌大唐最高权力的几个人,除了李忠,其他人都是下场凄凉,容不得他们不小心处理。

刘仁轨来到令狐德芬书房时,老令狐正伏案疾书,刘仁轨知道他的先生最近正在完善正史《周书》,自己坐在了椅子上耐心等待,直到老令狐辍笔,刘仁轨伺候令狐德芬净手,又整理起了书案上的草稿。

“先生这《周书》说似乎也要结尾了,这余稿叙事繁简得宜,文笔亦极简劲,先生的功笔学生自叹不如啊”

“拾先人牙慧罢了,没什么可道喜的”令狐德芬笑道“,你深夜来此是有何事吗?”

“先生明鉴,今日梁王归朝,我想问一些当年发生的事情”

“梁王?”令狐德芬第一时间竟然没有想起来梁王是谁“李忠吗?他为何还敢来长安”

“我等身为文宗,尤其是书院的山长,是从来不会明确表示立场的参与朝政的,但是只有一件事例外,就是当年废王立武!”

“先生,陛下为什么要废王皇后,我记得那个时候我还只是一名长安府小小的通判,接触不到这样的秘闻”

“要说废王立武,就需要从陛下登基开始。太宗皇帝共有八个个儿子,而陛下李治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先帝爷一世英名文治武功为古来少见的大帝,太宗皇帝的儿子们也都是厉害的角色,放到其他王朝绝对都是明君一般的人物,你知道为什么吗?”

“这是为何”

“因为太宗爷用养狼的方式来教养他的孩子,太宗十八从军,战场上厮杀几十年,他以为战争最是可以检验一个合格的帝皇,大唐在没有了战争之后,他希望用残酷的教育来让他的八个儿子都是精英,和他一样,有野心,有魄力,有胆识,然后他从中挑选出最优秀的皇子接任大唐!皇子们也都如先帝预想的那般优秀,甚至还超出了太宗皇帝的预想”令狐德芬叹息一声。

“太宗皇帝驾崩后,原本的太子李登基,但是被太宗皇帝栽培了多年的几位皇子手段凶狠,胆大包天,竟然早就策划了夺位的大计。一场太子和四位皇子之间的斗争拉开序幕,最终演化成了兵刃相见。大臣们在当时第一权臣长孙的号召下抱作一团,作壁上观,见风使舵,皇子们无所不用其极,从皇宫到地方,为了皇位,手足相残,整个大唐都动荡不安。四方扰攘,狼烟四起,大帝国危机重重。关键时刻,当时还是大唐第一王的李安挺身而出,李安是太宗皇帝的兄弟,深受先帝器重。李安以安王的身份,号令先帝爷生前的战将,上一代护国公,秦,鄂国公尉迟,两位国公是百战名将,在李安的授意下以雷霆之势用平叛之名将五位夺皇位的皇子枭首。之后李安孤身一人出使大夏,说服夏皇退兵,护国公率军北抗金狼铁骑,尉迟国公东拒夷人海寇,两位国公战死疆场才保得大唐安定”

“在大唐稳定后,李安与长孙协商后,立性格柔弱的五皇子,也就是当今陛下李治为新皇。长孙此举是因为陛下性格柔弱,容易掌控,他也可以继续做他的权臣,甚至可以联合朝臣架空皇帝。李安可以用武力扫定叛乱和几位皇子的斗争,但是对于百官他却不能这样做,否则整个帝国就会分崩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