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3/4页)

佛祖似乎想考考他的这个学生,看他理解的怎样。

佛祖问:“你说,我现在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没有?”

须菩提说:“佛祖你也没有达到这种心境,因为这种心境根本就不存在。”

佛祖又问:“那我再问你,我今天给你讲了佛法没有?”

须菩提说:“佛祖今天什么也没有给我讲,因为佛法本身也是空的,是不存在的,所以佛祖今天什么佛法都没有讲。”

佛祖满意的笑了。最后,他总结了一下,说:“这堂课的主旨,就是两句话:1,一切的一切,都是虚幻的。2,你的心要达到境界,就什么也不能执著。用文言文说呢,就是: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2,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堂课终于结束了,从头至尾,都是师徒两人云里雾里的讨论,什么虚幻呀执著呀,听着都很头疼。

但是,佛祖的弟子阿难把他们的每句话都记了下来,就是后来的这本《金刚经》。

既然都是虚幻的,就当这堂课是虚幻的吧。不用研究他们到底讨论了些什么东东。

好了,大家知道了,弘忍的教学改革所引进的教材,就是这么一本书。弘忍还让弟子们日日诵读,几乎每个人都会背了。

佛祖最后总结了两句话。一千多年以后,正是那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让一个文盲顿悟,从此皈依佛教,一发不可收拾。他的出现,开创了中国的佛教的新天地。可以毫不谦虚地说,他的功劳,虽比不上佛祖,但也不亚于达摩、道信。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9)第九章 顿悟

前两篇写着头疼,看着也头疼,不高兴看可以跳过去了。下面又是轻松愉快的故事。

说起南方,人们想到的是富有,经济发达。说起广东,那更是富有,更是经济发达。

但是,隋唐之际的广东,可不比现在。哪个地方还属于未开化的地区,虽然也属于泱泱中华的一部份,但是科教文卫事业都还不发达,文盲率都比较高。

广东在南岭的南面,属于岭南地区。

就在这么一个地方,我们故事的主角出场了。有一个姓卢的打柴小伙子,祖上北京人,不知何故迁到这么一个鸟不生蛋的地方。他估计连名字也没有,要名字也没什么用吧。就叫他卢生好了。

他很很多人一样,是一个文盲。都二十大几了,大字不识一个。

按说想这种人,一辈子打柴就完了,做官经商都不行。连字都不识,恐怕被人卖了还不知道。

打柴干吗?赚钱。

赚钱干吗?娶老婆。

娶老婆干吗?生娃。

生娃干吗?打柴。

这就是卢生的所有追求吧。

也许在佛看来,“众生平等”,文盲和博士生都是一样有机会的。

卢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的诠释了“一切皆有可能”。

契机就是《金刚经》里面的那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话说有一天,他到集市上卖完拆,要回家了,偶然听到有朗朗读书声,他听到有人在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许人聪明了没办法,文言文也能听得懂,而且也能深深地领会含义。

他立刻觉悟了。觉悟了啥?就是那种所谓的佛心吧。就在一刹那间,好像所有的疑难问题都立刻豁然开朗。

用佛学里专业点的词来讲,这就叫“顿悟”。

只见他当即找到那个人,问道:“你读的是什么?”

像他这种文盲,肯定不知道《金刚经》的。

那人也客气,告诉他这是《金刚经》。

卢生又问他,这书是哪里来的。

那人告诉他,是从湖北黄梅县那里得到的。而且还告诉他,那里有个东山寺,寺里的住持弘忍门下几百号弟子。不但学术氛围很好,香火非常旺盛。

卢生立刻打定主意,放弃了打柴的营生,一路直奔湖北黄梅县而来,要拜师学佛。

从广东到湖北,大家可以在地图上看看,那可是相当远的距离啊。

不知这个文盲到了黄梅会整出点啥事来。

(10)第十章 推磨

卢生跋山涉水啊,翻山越岭啊,好不容易来到了黄梅县。

到了东山寺,见到了弘忍。

弘忍问他:“你一个南方人,怎么能够学佛呢?”

弘忍说的南方人,特指岭南。那时候说到“南方人”,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