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 (第2/4页)

得自在无拘束田园生活心境的真切写照。在回顾这段至今铭记时隔四十来年的故事时,余启明讲述时仍是一副神往的样子,他细昧的双眼茫然地望着手中的石印长时间的无语,看得出:他的心,那颗犹如少年时那样向往自由、美好憧憬的心,仍在纷飞着,寻觅着他一生想往的生活……应验着旧时的老话:江山易改,(人的)秉性难移。

刘晓神情专注且兴趣十足地听着,并不时地问些旧时京城里的事情,他最感兴趣的是四城旧时的市景市貌,听者与说者用口头语言、用肢体语言,进行着内心的交流,人最畅快的聊天说事,则是听者要心有灵犀,一点通。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七十一

余启明待刘晓从办公室离开,重又拿起刘晓的文稿一字一字认认真真地读着:“

中国气派的盆景与盆景的“中国气派”

目前中国盆景界有“亲日”和刮“台风”的创作倾向。”即一味地模仿日本、台湾地区的盆景创作技法,而怱略了本土文化与传统技艺的传承。流行树桩的过度攀扎、造型扭曲的作法,影响着中国盆景艺术特色,技艺的传承与艺术创新。少有创作体现个性化、风格化、体现民族文化内涵,具有“中国气派”的盆景作品。

何谓中国气派的盆景,我以为凡体现出中国民族文化基因即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内涵的,凡是从作品中可以品评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美感的原创性中国盆景皆可称之。而盆景的“中国气派”,将涉及到文化理念、艺术理论、美学思想及创作技艺等多方面的内容。

盆景艺术在华夏大地历经千余年的传承,创造了中国盆景的艺术性特质,即区别世界其它地域特别是欧美地区的盆景形式与内涵。传统视觉艺术的中国盆景,其创作手法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门类一样,属于东方的、中国的写意性体系。同样强调“气韵”,讲作品体现创作者个人对自然对人文精神超越功利性体悟的文化理念,以作品表现“意境美”,表现出诗情画意为艺术的最高艺术境界,创作技法追求功夫的极致和作品的个性与地域风格与流派。并以这种特点不断地培养和教育中国人对盆景的独特的审美与欣赏习惯。

中国人视盆景为诗化的自然,追求作品的完美,并通过盆景创作中各艺术元素间的相互关联,相互照应创造合谐的技艺,体现着中国哲学的核心内容:“和”的精神。历来受各时期文人骚客、官僚商贾追捧为时尚之物的盆景,往往通过作品中的树桩、山石、配件、盆钵包括题名以言志寄情,表现个人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受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家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表现为中国文人的或出世或隐逸的宿命处世哲学,于是寄情于自然界山水间,这种视盆景为自然象征的传统审美观念,造就了中国人的盆景艺术审美情趣。

写意性的艺术创作,作者在对创作对象的审美感兴过程中产生的“意象”,创造了盆景造景的人格化艺术手法。盆中的一木一石一配件一题名无一不表达着创作者的心声和艺术的追求。以梅、兰、竹、菊喻君子的风范与人格象征;以仿中国绘画大写意“文人画”笔意的“文人树”盆景以挺拔、清秀树干和凌厉的跌技的形象比喻文人的性格与思想境界……这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理念在中国盆景的创作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东方的写意体系的散点透视原理,以高度概括和凝练的技法,将作者曾熟视的或臆想的美景佳境重现于盆钵之中。为中国盆景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创作空间和寄景抒情的艺术手段。

观原创性的中国盆景会发现,各艺术流派无一不表现出明显的追求技法极致的特征。从特点苍劲、豪放的岭南派;“六台三托一顶”格式化的苏派;以“一寸三弯”扎成“云片”极富装饰性的扬派;弯成“对拐”、“方拐”、“老妇梳妆”状造型的川派;趋于自然溶北方盆景“雄、奇”和南方盆景“秀、美”于一体的海派等等无一不穷尽技法去创作奇观,大有一股技不惊人誓不休的精神。也因此实现了中国盆景创作的精致、细腻追求完美并注重装饰性的艺术倾向。并构建了中国盆景艺术强调自然美、整体美、艺术美、意境美的审美标准。

观盆景作品仅从创意,表现形式,创作技法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艺术特征,即可分辨出盆景的“中国气派”。其实就是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基因影响作用下的盆中造景,表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与张力,一种超越功利性的对自然、对人文的求索精神,即通过作品表现出个人与造景之间,实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位置;个人性格表现与人文精神追求的隐喻;个人创作技法的别致与风格的追求等等。这特征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