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实力的差距 (第1/1页)
面对即将展开的遭遇战,双方的选择却截然相反。
东北军首先停下来前进的脚步,先头营立即就地展开部署防线。虽然仓促之间无法构筑完备的掩体,但是绝大部分士兵还是利用有限的时间挖出了1个个或浅或深的单兵掩体。
而工兵的弟兄们则帮助机枪组和迫击炮组构筑临时机枪掩体和炮巢。双方最多也只有半个多小时的时间,但是就算如此,位于1线的重火力组依然可以构建1个简易的半埋式掩体。
在先头营准备御敌的时候,两个跟进的营也开始向两侧迂回。建立两翼的阵地,1方面用于防治对方迂回包抄。另1方面则可以从侧翼压制对方的攻势。
总体而言,北洋6军还是倾向于防守反击,虽说比较保守但是绝对实用,面对拥有机枪和火炮的敌军,贸然冲锋时绝对不可取的。
相对而言,俄国6军更具有进攻性,不过这种进攻更显的有些鲁莽。或者说俄国6军的思路还停留在用火炮压制对手,然后用人海将对方防线冲垮的层面上。
如果说双方使用的都是步枪和架退火炮。在这种仓促相遇的情况下抢先发动袭击确实可以获得奇效,但是随着机枪和速射炮这类投送能力超强的武器的大量列装,人海冲锋已经显得相当落5!
虽然俄国人在于日本人的战斗中也逐渐意识到了火力支援的重要性,但是在仓促之间,实在不能指望素质低下的俄国军队达到北洋6军的水平。
“武器是战士的第1生命,在战斗中除了自己和战友,唯1可以信任的就是你手中的武器!所以无论何时都要好好的对待你的武器,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1般。”
这是所有北洋士兵在入5时听见的第1句话,这也是李光宗想要的,兵不在多在精。
如果没有良好的素质,就是召集再多的兵源那也是乌合之众,难堪大用。
就拿1挺机枪举例,它并不像后世电视剧上那样直接摆好3角架然后放上枪身就可以大杀4方。
为了更好的发挥手中武器的威力,北洋对机枪的架设有1套十分严格的程序。
首先在将3角架、机枪、冷却水和弹药布置到位后,射手要确定复进簧的张力是否合适。随后往冷却水套中充入冷却水。打开机枪机匣上部检查内部运转是否流畅,在确定无误后,加入弹带扭转曲柄将子弹上膛。最后才是调整标尺和瞄准基线。进行到这1步,仅仅是完成了机枪射击前的准备工作,随后射手还需要根据指挥官的命令试射来确定机枪性能无误后方可投入战斗。
如此复杂的工作如果没有素质过硬配合熟练的机枪组参与其中的话,机枪根本无法充分发挥自己全部的威力。
而反观俄国6军!
这些以农奴为主的士兵在军官的皮鞭和呵斥下才勉强将手中为数不多的马克辛机枪组装完成,他们根本没有时间调试,就被迫在指挥官的威逼下开始射击。
同时再加上日常保养方面的问题,标尺的磨损和没有校正的瞄准基线都足以对机枪的精度构成致命影响!
如同飞蝗般的子弹从枪口射出但是这些子弹到地能打到哪里根本就没人知道。除了徒增声势以外没有任何作用!
更倒霉的是,因为日常保养问题,这些娇贵的武器在长时间的射击后回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射击不到十几分钟后就哑火的事情屡见不鲜!
如果说对武器的使用和保养决定了1支部队的硬件强弱。那么在战术的安排上则突出了1支部队的软实力!
北洋6军并不是只能待在防御严密的堑壕体系中才能作战,与以往过分强调火力的线性战线不同,北洋的防线更加强调纵深和相互之间的掩护。所有的班组以自动火器为核心展开。形成1个个互相支援的火力点,而轻型迫击炮则位于阵地后部用于提供火力支援,专门用于攻击对方的机枪组等高价值目标。
而俄国人虽然已经注意了火力支援与步兵之间的协调,但是与北洋相比依然是粗糙了不少。
步兵冲锋依然是1排排的密集冲锋。虽然俄国人也懂得将轻炮前置支援步兵进攻,但是这种支援却显得毫无章法,重武器小队的前进也显得更加凌乱,往往步兵需要支援的时候,重武器小组还正在架设,或者干脆还在运动。而当支援组准备支援的时候,却发现刚才还喷吐着致命火舌的火力点已经偃旗息鼓或者干脆转移了。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