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 (第3/4页)
没有后台,没有文凭,注定了这是给一个第一次离开家乡,进入“社会”的青年的第一次“生活的无奈和现实的残酷”。
农村兵退伍以后,面对着巨大的社会变化,面对着种种不公平的现象和行为,他们原本单纯、朴素的思想如何去适应?
于是“一种近乎极端的方式在一起结义,然后作起了发财的美梦。”
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结义”啊!不是十几岁青少年的那种“盲目模仿”,而是五个退伍兵面对生活的艰难,面对钱权交易现象的最原始,最直接的反抗!
生活的艰难、作者码字的辛苦、构思当中的“酸楚自知”,小说写到现在虽然没写多少字,而这却是我读这书以后真实的第一感受。
第二、写作
应该说,作者的水平是相当高的,我觉得应该毫不犹豫地用最好的词语为之喝彩。
1、诙谐的文字
整个小说的文字风格是非常诙谐的,每每让人忍不住看过以后再重新看一遍,毫不隐瞒地说,我是一直笑着看完这近8万字的内容的。
实际上这些“诙谐”,严格来讲,是属于比较典型的“灰色幽默”,而就在这样的笑声当中,却更加突出了一种悲伤的情绪。
诙谐而不哗众取宠,字里行间充满了行云流水般的写意,对现实丑恶现象的批判和弱势群体的无奈就是通过这些诙谐,通过读者的笑声显示出来,喜剧的形式,悲剧的真实,这些都彰现出作者决不一般的文字掌控能力。
2、准确的人物心理把握
应该说像这一类的“都市现实小说”,人物心理的把握和描写,实际上是摆在第一位的,也是最考究作者能力的第一指标。
我这里只举一例:
“周飞回来的时候脑子恍恍惚惚,黑灯瞎火的把车骑到了水沟里,回到家里就决定第二天早上动身去上海!这天夜里,全家人都忙到了深夜,母亲十一点多钟还在煮茶叶蛋,周飞简单的收拾完行李,跑到厨房,看见母亲一个人坐在灶台下偷偷的抹眼泪……”(摘自第二部第一章)
这一段是整个小说到目前为止最让我感动的部分。聊聊数语,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场景活生生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让我直接想到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小说主角“周飞”,原本是勤奋向上的青年,谁知转业以后不安心父母的安排,更参与组建了一个“黑社会集团”,巨大的落差,加上离家去上海是因为“犯事”后的行为,让父母如何不更加担心?“儿是娘的心头肉”,普通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他?
3、精彩的人物刻画'
准确地把握住心理活动,除了达到煽情的效果,更达到了丰满人物的作用。
小说里出场的人物几十个,读完细想,竟然没有一个是雷同的,甚至还能在脑海里浮现出他们的样子。说实话,对于这一点实际上我很是有些惊讶的。
“老哥,你不能穿帅一点啊,老是穿着这身破迷彩服,一看就像个民工!” (摘自第二部第一章)
只是主角妹妹的话。可能我本身就有一个妹妹的缘故,一读到这里,倒是非常的温馨。本书中类似于这样聊聊数语就刻画出一个人物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主角的同学岳文平。
实际上我在这一章里看到这一句:“周飞送走了岳文平,回到房间里才发现床上有一个信封,里面整整装了八张崭新的百元大钞!”时,情绪真的很是激动。因为自己工作优越的缘故,也经常主动赞助以前要好的同学,而这种几十年的同学的感情,没有什么币这句话更能概括。
至于想赵卫、单老板等人物的描写,这里就不再多讲,许多读者已经用他们的笔作出了对作者的最好的表达
一般来讲,准确把握和描写人物的心理,最常用的就是通过一些细小的动作和平凡的事务进行烘托的手法,而本书作者在全文当中对此的大量运用,显然已经达到了“大师”的水准,让我多年来难得地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
(顺带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个书评里面基本上都是摘自第二部第一章,原因无它,各类情感最为集中的体现)
4、角色立场的描写
怎么说呢,在小说中我们看不到作者明显的道德立场,有的,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看法,表达出来的情感,更多的是无奈。
比如他的战友,“兄弟连”的几个人,他们的行为和去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