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5部分 (第2/4页)

查就体现了这一点,这也是一个约束公权力,把政府置身于人民群众和法律监督之下的一个好办法,我相信这一条政策的制定者,肯定是你省长的功劳了。”

穆国兴笑了:“何以见得?”

“第一,从时间上来看,这次的依法行政大检查是你来到广南后才开始的,第二,没有一个宽阔的胸怀,和渊博的知识,没有一副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仁爱之心,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谁说书生不会拍马屁,郑伟这个马屁拍的比谁都高明,他这些话算是真正说到穆国兴的心眼里去了。看了看时间,两个人不知不觉已经谈了两个多小时了,穆国兴又笑着说道:“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历史上出了很多的政治家,比如说、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唐代的李世民,清朝时间的曾国藩,这三个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个?最不喜欢哪一个?”

郑伟知道,刚才讨论的道德经是从大的方面来考察他的学识的,而拿出这三个历史人物来,那就有点具体的考察一个人的眼光问题了,这个题目如果答的好,这位年轻省长必定是龙颜大悦,如果答的不好,今天这场谈话也就算是白谈了。

对这三个历史人物,确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不好给他们一个正确的评判,这个时候就要看一个人的眼光了,也是考验一个人政治智慧的时候了。

郑伟略一思忖,一张口就语出惊人:“省长,抛开政治而言,这三个历史人物当中我最讨厌的是诸葛亮,最喜欢的是唐太宗和曾国藩两人当中的一部分。”

穆国兴不动声色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你的理论根据又是什么?”

“我之所以不喜欢诸葛亮,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郑伟此时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毕业做答辩的时候,目光炯炯有神,清了清嗓子说道:“第一,从工作方法上来看,诸葛亮是一个事必躬亲的人物,他谁也不相信,认为谁都比不上他尽心,不能放手让手下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结果越忙越糟糕,事业没干成倒把自己给拖垮了,最后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第二,诸葛亮没有胸怀,不注重现人才培养人才,甚至为了自己大权独揽,不惜毁灭人才,它实行的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那一套,凡是跟着他的人,在刘备死后是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

穆国兴注意地听着,他也在思考着郑伟话里的意思,他感到眼前这个年轻的大学教师,还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也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不像眼下一些机关里的人似地,整天唯唯诺诺的没有一点棱角,离开领导的指示就好像不知道该怎么工作了。

“哦,这是你对诸葛亮的看法,你对唐太宗和曾国藩又喜欢他们哪一部分呢?”

“用人!”

“用人?”

“对,就是用人。”也没有等穆国兴让,郑伟端起茶杯咕嘟咕嘟喝了起来,又顺手给穆国兴的杯子加上热水,继续说道:“唐太宗曾经说过:‘君子用人如器,’什么人才有什么用处,就看领导把它放到什么位置上了,只有把它们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上,才能最大的挥它的作用,否则现了也没有用,用了也做不到人尽其才。”

“还有曾国藩,他能干成那么大的事业,主要就是抓住了两点,第一是学习,第二就是用人。每天那么忙都要坚持读书练字,在他的身边聚集起了一大批有才华的人,曾国藩的优势是有眼光有胸怀,知人善用,这才是一个大领导应具备的素质。”

穆国兴笑道:“听你这一番高谈阔论,我有句话想要问一下,你算不算是个人才哪,要是让你来当领导,你会怎么做?”

郑伟神色有些忸怩了,说实话,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这辈子自己能够当上官,他也认为自己不是当官的那块材料,一个狂妄不羁的书生,要是能够当上官,准得惹出乱子来。没有想过当官,自然也就不会想到当官后怎么做了。

现在省长提出这个问题来了,他也不能不回答,想要回答吧,又有些吃不准。此时,郑伟狂妄的书生劲又上来了,心想,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给他胡扯一番先应付过去再说,要是不说的话,岂不是显得自己太没有水平了?

“对不起啊,省长,我只是一介书生,从来就没有想过当官这件事,今天就算是我在瞎扯吧!”

穆国兴被郑伟给逗笑了:“好吧,我就听听你是怎么扯的吧!”

一千五百七十九章伴君如伴虎

“做任何事情都有正确的方法和不正确的方法,方法对头,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头,再忙也是瞎忙,越忙越糟糕。这样的话,还不如歇着啥都不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