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我手里的几份剪报是读者们寄给我的,虽然签售所到的城市各不相同,天南地北风情迥异,但因为所到新华书店的签售过程大同小异,而无法一一回想各处特色。此次写书匆匆翻出我保存的一些剪报,上面登载的情节有些我已忘得一干二净,但那白纸黑字的往日报道却让我感慨万千,人生能记住的过程真是太少太少了。从千余幅签名售书照片中抽出几张,使我遥想当年,心潮起伏。

1996年11月9日,中国图书商报记者文东写道:“《我的自白录》(刘晓庆)热潮尚未平息,赵忠祥的《岁月随想》又席卷而来……至8月底发行达六十余万册,目前总印数已达七十六万册,不久还将出版一万册豪华本。自2月份以来,该书连续入选每月全国畅销书榜,其中四个月名列榜首。一本书持续畅销近一年,且至今销势不减,近年来在我国书业界绝无仅有。”

。。

往事匆匆过 别来几度秋

往事匆匆过 别来几度秋

平心而论,当年《岁月随想》不仅热销空前,在1996年内,也好评如潮。不但平面媒体大量登载的文章对此书多有好评,而且天南地北的读者,雪片般的信件,寄来的知心话语,让我每每感动,第一波的感动是孙家正同志写给我的信。

“忠祥同志:你好,我的一位年逾古稀的朋友,读了你的《岁月随想》倍加赞赏,给我来了一封信,现转你一阅,该书我断断续续看了几篇,感觉甚好,待读完后有空再和你谈。

你和倪萍的黄梅戏唱得还可以,只是你起音稍高了一点,(望)临场注意调整一下。(此处指1996年春晚排练)”

家正同志的信写于1996年2月7日,该书才发行一个月零几天。

在湖畔徜徉中回想流年往夕,如湖光月影,清风扑面,柔波摇曳,如弦乐舒曼的音线在连绵的微妙游走,如钢琴键盘上那灵动纤细的手指在轻轻点出如珠般的透明乐音,大自然以天籁之声,在舒缓着劳人的心曲,望着那天际的点点星辉,吮吸着湖畔草丛的缕缕淡香,想起以往,回味当年。

孙家正同志如今是全国文联主席,且荣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给我写这封信时是广电部部长。我是广电老兵,从梅益局长算起,我眼前已有十余位部长在这个岗位上来来去去,其中至少有八位都和我这个老兵有过直接工作接触,他们都身居高位且各具文韬武略不同凡响。我不想对他们各位的业绩妄做品评,但我对家正同志有着更多一层的钦佩。他先任广电部部长,后任文化部部长,再到全国文联、全国政协。每一位主要领导都不可能不被属下品评一番,再好的修为也不可能不受点评,但能在广电部和文化部这样两个精英荟萃、知识密集且又多有个性的人物汇聚的地方,见多识广,名人辈出的群体中,要想落个好口碑谈何容易。而家正同志在两个部门长期做一把手,我结交尚属广泛,从未听到过对他的非议。

其实我与孙部长没多少次接触,不比与以往部长的接触多,但每次与孙部长接触都会给我留下较深印象。

第一次,孙家正同志刚到任,恰逢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持人研委会召开年会,大家均希望新部长莅临开幕式并作指示。我时任该会会长,请部长莅临的报告打上去,孙家正同志来了,我们都是第一次见到他。我在会上作了开头的简短发言并请孙部长讲话。孙部长讲话中给大家提了几点建议和希望,然后对我说,他刚到任,事情较多,这就回部了。

我送他离开会场,临上车时他停了一下对我说:“忠祥,以后有什么事直接找我。”我顿时觉得心头一热,因为,他的话说得简单、但诚恳。我十分感动,我觉得这是一位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又十分有人情味的领导。我时任全国政协委员,按说有什么建议直接向部长反映也不为过,但是,那一刻他那句话却与一位老兵拉近了距离。

在拙作《岁月随想》中我讲过:“人凭一句话,佛受一柱香。”此人世之修为,装不来也。在他任内我从没为一件公事麻烦过他,我更没为私事去求他帮忙援手。但他那一句话,我感动至今。

第二次是他到任几年后,一天他秘书给我来电话,说:“孙部长明晚请你和倪萍吃晚饭,一起坐坐。”我和倪萍如约到他住处餐厅造访,只有我们三人。他说:“ 南京家里来人给我送来一些自己包的蟹黄包和家乡菜,我借机会请你们俩尝尝,我希望像朋友一样聊聊天。”那天,我们聊得很热闹也很开心,他听说梁晓声身体不太好,对我说,问他好,有机会也一起坐坐。此后,我和倪萍商量几次回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