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 (第2/4页)

代,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意大利耶稣会士郭居静、金尼阁二神父和钟鸣仁修士应杭州李之藻(时任工部员外郎)之邀,在其家中举行了第一台弥撒,这一天被后人称为杭州天主教开教日。6月,杨廷筠(曾任监察御史)受李之藻的劝说领洗入教,圣名弥额尔。1627年(天启七年),杨廷筠出资在杭州观巷建造教堂一所(在今中山北路天主教堂西),是杭州第一座天主教圣堂。因此,天主教传入杭州远晚于伊斯兰教,在现在这个当口,是影也没的事。所以,白大老板对于花仙子等人也提不出什么特别的建议,王木木就叫她们住楼外楼饭馆了。

这王木木叫她们住的楼外楼饭馆,是麦党佬的汴水楼在杭州的分店。之所以当时没有叫什么汴水楼杭州分店什么的,一是汴水是黄河的支流;这里,钱塘是奔大海的主,用汴水来论处说事,有点自甘小气了;二是,低调就是腔调,树大招风,没必要让杭州人去联想开封城。

麦党佬在开这分店时曾咨询王木木,说起什么店名好?王木木因前世曾吃过楼外楼的宋嫂鱼羹,油亮悦目,鲜嫩润滑,味似蟹羹,印象深刻,故三个字脱口而出:“楼外楼!”

不过,“祸”从口出后,王木木赶紧打补丁,说:“老麦,注意,一定别搞错,你是楼外楼饭馆,不是楼外楼菜馆,一字之差,差不得!”

麦党佬一头雾水,这,有所谓吗?

王木木张口结舌,心想,当然有所谓,人家楼外楼菜馆是洪瑞堂创建于19世纪的,现在是11世纪,别犯跨世纪的错误。

现在的麦党佬的楼外楼饭馆的地理位置在御书楼(即今之平湖秋月,清之前此地还曾称龙王堂)旁边,这里常有读书人聚会往来,所以,是个发展餐饮的好地段。它的大位置是位于孤山的最东端与白堤相连,这里有一片狭长的沿湖园林,宜赏月,宜品茗,宜休闲。于是集餐饮、娱乐、住宿、物流于一身的楼外楼饭馆就开这里了,现在的花仙子等四人也就住在这里了。

最后一队是王木木自己领队的倭国商贸团,有扈南、小智贤、王老吉、白娘子、伊和子、义家家居、天龙贰叁部八人,他们就住理工院所开的客栈“梨躬客栈”了。这“梨躬客栈”是理工院破墙开店修造出的一涉外的营业性客栈。外人看来,它与理工院是两个**的主体;自己人心里明白,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对于王木木此行,为避耳目,所以,住了“梨躬客栈”了。实际上,他这理工院里还留了百把人,有事,一呼百应,心中不慌。

现在,王木木的三队人,阿拉伯人居东,住柳浪闻莺;天主教人居西,住平湖秋月;王木木居中,住花港观鱼。王木木距两者的陆路差不多远,都在三四公里间。这次来杭,因为人数少,所以,都是一人四马,乘骑加载物。为使不被外人混为一谈,在马匹上也用心了。阿拉伯人是阿拉伯军马,欧洲人是汗血宝马,王木木等是纯血马,这都是扈东西两人送来的精品。三队人都有通讯头盔,交流很方便;这次出勤的人都配全身铠甲了,外罩的大袍又是用碳纤维编织的,所以,防护工作做得很好。

这次出行,四个倭国人,也让服装学院加班加点的打造出了一人一套全身铠甲。四个倭国人上身后,在小智贤的指导下开始熟悉这机甲装的性能和功能。一天后,伊和子的世界观大为转变。伊和子用自己土产的手里剑啊、撒菱啊在铠甲上划了好几下,划时,发出了刺耳的叽叽嘎嘎的噪音,可就是没啥深刻的划痕。伊和子想,上次自己与莎啦啦啦啦比试,是因为有谁接触了对方、谁留下了什么痕迹谁就赢的规定,所以那莎啦啦啦啦要用渔网和软剑来绞掉和拨掉我的暗器飞镖。如果没那个规定,那莎啦啦啦啦根本就可以扔掉什么渔网,把面罩的虾壳往下一拉,我的手里剑、撒菱、忍刀、吹矢等又伤不了她;而她尽可以过来对我乱刺乱斩。唉,她能伤我,我却伤不了她,如此不对称的打斗,我不死路一条吗?

伊和子很喜欢那厚底高跟鞋,她人小,个低,又本是玲珑型的,突然穿了这内外都增高的功能鞋,人一下子长高了十多公分,自我感觉特好,视野也有所开阔了。特别是,那鞋内藏的“007”鞋头刀,这比自己的“手甲钩”要生猛得多;还有松糕底内藏的这个那个的药粉,可比自己火遁时的药粉量小力足!还有,有了这全身铠甲密闭的工艺,自己的“水蜘蛛”还有啥用啊?那臀部的两匕首和背部的两马刀则让伊和子毫不犹豫的把“忍杖”啊、“手矛”啊、“手箭”啊、“苦无”啊、“忍刀”啊,统统的束之高搁了。有了通讯头盔,还什么“闻金”,更是喜新厌旧,无怨无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