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 (第2/4页)

原来陈璘兄并非只进不出,他除了能贪外,还很能送,石星收了他的钱,自然要帮他办事,陈璘同志这才得以一路春风,扶摇直上。

可是现在石星倒了,官自然是没法当了,去监狱找他退钱估计也不成,亏了本的陈璘只好再次回了老家。

但人只要有本事,就不怕没活干,万历二十五年(1597),中日再次开战,朝鲜水军全军覆没,李舜臣还在军营里扛木头,要夺回制海权,只能靠明朝水军了。

于是陈璘再次找到了工作,虽然兵部尚书邢玠极端厌恶这个老官僚,可他没有第二个选择。

万历二十六年(1598)六月,陈璘率五千广东水军到达朝鲜,与他一同到来的,还有邓子龙。

邓子龙,丰城人,时任钦差备倭副总兵,都督佥事。

要论年头,他的资格比陈璘还要老,嘉靖中期,他就已经从军打仗了,多年来,奔波于广东、云南、缅甸、福建,东征西讨,战斗经验丰富,而论人品,那就更不用说了,几十年兢兢业业,从小兵干起,不走后门,不搞关系,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实人。

正因为他过于老实,没有后台,到六十多岁,才混到副总兵,且平时沉默寡言,即使受了委屈,也不与人争辩。万历二十年(1592),他奉命出征,本来打了胜仗,却背了黑锅,被言官参劾免职,他没有辩解,只是默默地回了家。

但当万历二十五年(1597),他接到朝廷调令时,依然毫不犹豫地动身出发,尽管此时他已年逾七十,尽管他的职务只是副总兵,尽管他即将听从一个年纪比他小,品行比他差的人(陈璘是总兵)的指挥。

就这样,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的出现,将彻底改变无数日军的命运。

'1262'

安置邓子龙后,故地重游的陈璘见到了他的另一个下属——李舜臣。 此时的李舜臣刚刚得到解脱,元均战死后,他奉命重新组建朝鲜水军,虽然朝中还有很多人看他不顺眼,但眼下局势危急,这个烂摊子也只能指望他了。 李舜臣之所以不招人待见,和他本人的性格有关,此人虽才具甚高,为人处世却不行,不善与人相处,碰谁得罪谁,作为下属,是十分难搞的。 但陈璘干净利落地搞定了他,虽然他在国内一口粤语,官话讲得鬼都听不懂,但到了国外,也就无所谓了,反正无论官话、粤语,人家都分不出来,一概不懂。而陈璘也充分发挥

了他搞关系的特长,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与李舜臣进行了良好的沟通。 这种方式就是写诗。 一到朝鲜,陈璘就写了这样一首诗给李舜臣: 不有将军在,谁扶国势危? 逆胡驱襄日,妖氛倦今时。 大节千人仰,高名万国知, 圣皇求如切,超去岂容辞! 就文学水平而言,这首诗大致可以划入打油体或是薛蟠体,还不是一般的差劲,但如果

细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政治水平十分高超。 前四句是捧人,作为李舜臣的上级,对下属如此称赞,也真算是下了血本。 第五六句继承风范,大肆夸奖李舜臣同志众望所归,威名远扬,但这只是铺垫,核心部

分在昀后两句,所谓圣皇求如切,隐含的意思就是劝人跳槽,建议李舜臣别在朝鲜干了,到明朝去另谋高就。 纵观全诗,捧人是为了挖墙角,挖墙角也就是捧人,浑然天成,前后呼应,足可作为关系学的指定教材,写入教科书。 李舜臣被感动了,于是他连夜写了几首和诗回复陈璘,表达自己的感慨。并同时表示,愿意听从陈璘的指挥,齐心协力,驱逐倭奴。 我一直认为,像陈璘这样的人,无论明朝兴衰与否,他都是饿不死的。 在成功实现团结后,经过麻贵鼓动,陈璘率军参加了顺天战役,然而由于战局不利,麻贵率陆军先行撤退,水军失去支援,只得铩羽而归。

对麻贵的行径,陈璘十分愤怒,然而没过多久,麻贵再次找到了他,并交给他另一个任务。

'1263'

麻贵告诉陈璘:我军作战计划已定,自即日起,你所属之明军,应全部开赴海上。

陈璘问:所往何事?

麻贵答:无定事,来回巡视即可。

陈璘再问:那你准备干什么

麻贵回答:我哪里也不去,驻守原地。

看着一头雾水,满腔怒火的陈璘,麻贵终于说出了迷题的答案。

三路攻击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