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部分 (第1/4页)

龙济光的济军主要以从云南带来的土司乡兵为骨干,这些土兵没有经过严格的现代军事训练,也没有多少文化,甚至就是文盲,但他们久经沙场,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每个人手中都有三五条人命,打起仗来毫不畏死,杀起人来更是毫不手软,战力实在不容小觑。这些人年龄大的跟随龙济光已有一二十年,小一些的也有七八年,对于主帅有着盲目的迷信和极强的愚忠,也难以分化离间。

还有一点,就是这些年来济军主要就是在两广活动,杀的也大多是两广民众以及革命党人,所以济军在桂、粤两省凶名昭彰,“能止儿啼”绝不是一句空话!此刻听说济军东下,从粤督胡汉民到普通士兵无不胆战心惊,显然大家都已经有了心理阴影。

但要说最害怕的,自然要数位于粤军与济军交战前线的罗定、肇庆一带兵士民众,毕竟炮弹可不长眼睛。要是济军杀红了眼拿他们泄愤,又或者想借此立威恐吓下游各地不要反抗,他们还能有活路么?还是趁着大战没有爆发,赶紧撒丫子跑吧!从传闻济军出师到济军兵临德庆,罗定、肇庆两地民众已经逃得十室九空。

胡汉民委派的肇罗绥靖处督办汪道源也晓得龙济光的厉害,知道仅凭自己手中的那点巡防营根本无法在陆地上防御住济军的进攻,唯有凭借麾下十艘军舰在西江水道纵横自如的优势,以点带面,声东击西,才能勉强堵截济军东下。打定主意之后,当下便找来德庆县知事梁迈、肇军第一团团长李耀汉商议详细方略。

汪道源也不掩饰,开门见山说道:“梁知事、李团长,现在济军前锋已经逼近德庆,形势已经万分危急,汪某便长话短说。肇庆为省城的西大门,德庆又为肇庆的西大门,所以咱们必须在德庆与济军一决高下,御敌于大门之西。想来二位都知道,济军人数有两万之众,而且久经沙场凶名远扬;我军巡防营加上李团长的第一团总数也不过万人,还大半是缺乏训练、装备不全的民兵,听闻枪炮之声已经吓得手足发软,如何能与济军掘壕对垒、战场冲杀?

“好在德庆水道纵横,东西有西江贯穿,南北又有麻墟水、南江汇入,最适合水战,而且汪某在赴任之前胡都督专门拨付十艘江防舰艇,给我们助阵。至于济军,谅汪某孤陋寡闻,从来还没听说他们有什么炮舰,顶多就是几艘小木船而已。如此,我们在水面上已经稳操胜券。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水道便利纵横往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如果济军固守,我们可以避而不战;若是济军冒进,我们则可以断其粮道,袭其辎重,使他们不战自溃。此乃取胜之道也!二位以为如何?”

梁迈与李耀汉对视一眼,然后小心翼翼地问道:“督办大人,计是好计,只是德庆县城该怎么办?”

汪道源一挥衣袖:“你没明白我的意思么?咱们要放开陆路,专注于水路,至于德庆县城,不烦就让给龙济光。如果梁知事觉得把县城平白无故让给龙济光有资敌之嫌,咱们可以学诸葛亮火烧新野,把德庆城付之一炬。对!就算咱们不要,也不能便宜了龙济光那个匹夫。”

听说汪道源打算火烧德庆,梁迈和李耀汉吓得魂飞魄散:汪道源是外地人,在德庆无亲无故,自然可以不管不顾放开手脚,可他们俩可都是本地人,妻儿老小、财产家业都在附近,哪敢付之一炬再一走了之?再说,龙济光的“屠夫”绰号可不是白叫的,惹毛了他,杀人放火都算轻的!

梁迈又道:“敌军未至而自毁城池,使得民众无家可归,士卒心生怨怼,只怕有些不妥吧?”

汪道源答道:“这也是出于万不得已!此战近则关乎肇庆得失、省城安危,远则关乎共和存亡、革命胜败,关系重大,咱们必须要不惜一切代价争取胜利。为了争取胜利,就不能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只要革命胜利、民国成功,到时候国家必然会有所补偿!所以梁知事一定要和民众做好解释。”

梁迈心道:这个解释怎么向民众说得清?什么肇庆得失、省城安危,德庆民众根本不关心;至于共和存亡、革命胜败,普通民众更是做梦都梦不到;革命胜利、民国成功,谁知道是猴年马月?相较之下,房屋财产才是实打实的。

李耀汉也说道:“说服民众实非易事,而且济军前锋已近,恐怕烧城不是上策。不如督办大人再看看有无其他办法?”

汪道源道:“唯有如此方是上策!二位不要事事求易避难,想当初清廷威权正重,我等革命志士悍不畏死,前赴后继发动革命,终究能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纵使龙济光杀了我无数革命党人,最终还不是向我们低头?所以只要不怕死,万事可成。此次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