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2/4页)

非易事。经过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恢复,东南亚各国经济向好,经常账户保持盈余,外汇储备相应提高。痛定思痛,他们也吸取了教训,外债负担降低,银行体系更加稳健,更认识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近年来,东亚经济金融合作不断深化,为共同抵御金融风险提供了坚实的依靠。2000年,“10+3”国财长共同签订了“东盟清迈货币互换协议”,即“清迈倡议”。在“清迈倡议”框架下,“10+3”各国之间目前已签订16个货币互换双边协议,涉及8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10+3”各国目前的外汇储备总计约3�4万亿美元。在这一合作的支持下,越南能够动用的外部外汇储备可望达到580亿美元,再加上越南自身的210亿美元外汇储备,为越南抵御热钱冲击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在今天,热钱要想狙击越南货币,或者“10+3”中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都不得不再三思量,因为他们必然将面对一支实力雄厚的“多国部队”。

与越南此前危机比较

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回越南国内。在越南革新开放前后20多年的历史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面临经济金融方面的威胁了。以史为鉴,回顾23年前和11年前的危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此次货币危机在越南内部金融经济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无独有三

越南此前的两次经济或金融危机分别发生在1985年和1997年,前者是经济革新前夕的恶性通货膨胀,后者则是受东南亚金融危机连累而遇到的货币贬值和泡沫破灭。

第一次越南经济危机的起因要追溯到越南的“二五计划”。在1976~1980年间的“二五”期间,越南政府忽视了国内工农业基础薄弱的现实情况和南部人民对改革持消极态度的实际,制定了工农业产值翻一番的目标,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道路。这段时间越南又发动了对柬埔寨的侵略,不但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也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和经济制裁。“屋漏偏逢连夜雨”,前苏联是越南的强力后援,却在这个关键时刻陷入经济困难,自身难保,大幅削减了对越南的经济援助。此时的越南,在政治、经济上陷入了困境,不但发展目标没有达到,国民经济发展也严重失调,农业、轻工业生产陷入停滞。“二五”期间,越南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只有0�3%,国内粮食短缺,市场供应紧张。20世纪80年代,越南通货膨胀率最低年份也有142�8%,1986年猛增至557�4%,1987年高达700%~1000%。

为了扭转不利的经济形势,越南政府在革新开放开展后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旨在消除通货膨胀。一是大幅度提高银行存款和贷款利率,使其高于通货膨胀率,进而实施利率自由化。之前越南银行长期实行存款低息制,导致人民存款意愿低,转而争相抢购物资,加剧了物价飞涨。1989年4月起,越南调整银行存款利率。群众由抢购东西转为踊跃存款,1989年银行储蓄额达1�3万亿盾。二是取消了物价双轨制。绝大部分物价实行市场议价,切断了投机倒把的根源,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也提高了企业的效益与效率。三是收紧银根。不增发货币,而是通过借债、压缩财政支出以及增加财政收入的办法来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四是实行灵活的汇率政策。改革前,越南的汇率制度表现出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并存的特点。1989 年,越南将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统一为单一汇率,对越南盾实行由国家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2 年以后,又将汇率制度改为每天依照胡志明市和河内两个外汇市场的价格确定外汇牌价,允许外汇在有效管理下进行买卖。

在革除历史积弊的同时,越南实现了快速发展,增强了国力,为消除恶性通货膨胀奠定了基础。到1989年,通货膨胀率终于控制在40%左右。1992 年通货膨胀率进一步降低到,1993 年又下降到%,从而宣告第一次经济危机完全结束。

此后,随着越南一系列政策调整与革新措施的出台,打破了对企业经营贸易的诸多限制,加上宏观经济和国际环境的改善,越南得以较好地发挥劳动密集型和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出口导向型模式成为其主要的经济增长模式。从第一次危机结束的1992年到东南亚危机爆发的1997年,越南外贸进出口总额翻了两番,占GDP比重迅速上升,从52%提高到86%。其中农产品在出口中的占比大幅下降,轻工业产品占比提高了近两倍。越南经济一片欣欣向荣。

好景不长,就在越南刚刚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