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2/4页)

个将校都能掂出自已肩上沉甸甸的份量。〃军座,希濂有一点顾虑,不知道当说不当说严会议散居,第三十六师少将师长,时年仅三十岁的“鹰犬将军〃宋希濂玩着一根精致的马鞭说道。他是张治中老部下,因此同长官说话相当随便。

〃宋师长有话请讲。〃

〃淞沪地区虽然敌寡我众,但并不能说明我占据优势。〃鹰犬将军当仁不让地走上前去,用马鞭指着作战地图分析道,〃敌舰虽然不能上岸,但是其舰炮火力几乎可以覆盖整个上海市区,这是其一。其二,敌人虽然北南两面作战但是其机动能力强,可在短时间内从本土直接增兵。日本长崎、佐世保军港距上海最近距离为因百六十海里,船队航行时间约为一天一夜。其二,淞沪地区为海上突出部,如果战事一旦呈现胶着,我最大的担心……〃张治中突然意识到什么,一片阴云罩上心头。〃〃¨那就是五年前。一·二八淞沪战事''的失败将重演!〃仿佛一把重锤猛击心脏,作战室里闷热的空气凝固了一刹那。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沪抗战〃,蔡廷锴第十九路军以三万余众攻击日本海军陆战队一千八百人,久攻不下,战斗呈现胶着状态。日军多次紧急增兵,并辅以海空炮火优势,中方虽然有张治中率第五军增援,但仍不能占据主动。相持一月,日军一个师团突然在上海郊区七丫河登陆迂回成功,中方防线即告崩溃。据说〃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女士曾寄给张治中一件女褂子,附诗一首,称:〃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当然何女士的举动是很情绪化的,意在激励军人去战斗,不怕死。可是战争毕竟是一种整体实力而不仅仅是热情和愿望的较量,军人固然可以很勇敢,不怕死,但是如果牺牲不能改变战争结局,这样的牺牲有什么意义呢?当时蒋介石在一篇著名的演讲《东北问题和对日方针》(一九三二年一月十一日)中说:〃……以中国国防薄弱之故,暴日乃得于二十四小时内侵占之范围及于辽、吉两省,若再予绝交宣战之口实,则以我国海陆空军备之不能咄咄充实,必使沿海各地及长江流域,在三日内悉为敌人所蹂躏……虽欲不屈服而不可得矣。总理孙先生所谓。中国若与日本绝交,日本在十日以内便可以亡中国'',此乃事实如此,并非我总理故意危言耸听也。〃可见连孙中山总理也赞成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同日本人硬拼实力。宋希濂作为当时第五军二六一旅旅长亲历〃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全过程,日军的现代化装备、作战能力和官兵素质都曾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无论后来那些众口一辞的历史学家怎样将〃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失败归结于独裁者推行卖国政策的结果,但是张治中宋希濂们心中明白,上次那场战争的失利主要出于军事而不是政治的原因。何况还有国内的种种因素。

当〃一·二八〃战事正烈时,南京政府拟调驻江西中央军蒋鼎文第九师、上官云相第四十七师等精锐部队赴上海参战。被江西省主席熊式辉拒绝。理由是苏区红军正全面出击,势不可挡。

熊主席一九三二年二月六日电报:“……调蒋铭三师赴沪,增援我上海自卫军竭力抗倭,谁曰不宜?……现赣州、万安、泰和、吉水同时告急,万安、泰和之匪虽已击退,赣州、吉水尚在相持,江西之兵如何可凋?〃云云。二月十三日电:“……州被匪围攻甚急,伯南(陈济裳)派援恐无希望;不得已由辞修(陈诚)调兵前往。〃…·辉亦拟请缨赴沪效力,地方之事将请中央另简贤能。今日而言抗日乃最光荣,不敢后人也。〃云云。就是说如果中央硬要调兵,连熊主席也只好上前线光荣抗日,江西省只好留给红军做根据地好了。以上电文均见诸《日军侵华战争》(王辅著·辽宁人民出版社丁九九0年版)。

宋希谦重提淤沪抗战的前车之鉴,这就给信心十足的总司令张治中将军心头压上@块沉甸甸的大石头。作为一九三七年八月临战前夕的前敌总指挥官,张将军无疑非常清楚这场战争的整体优势并不在我方。

电话铃响了,是南京军政部长何应钦的。

〃是、是是,保证执行命令。〃张治中语调谦恭地回答,〃冯长官和顾副长官都是文目的老上司,请何部长放心。〃

放下听筒,张治中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了几个来回。 〃是不是……冯玉祥和顾祝同要来上海?〃精明的宋师长马上猜到电话内容。

〃是啊,南京决定成立第三战区,冯玉祥任总司令,顾墨三(祝同)副之。〃张治中尽量放松语调说道,〃……¨今后你我都免不了处处受制于人。〃

〃冯玉祥那个老家伙,从来不干正事,尽跟人捣乱。〃宋希濂轻蔑地说道:〃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