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部分 (第2/4页)

成为英雄,且还顾及子孙呢。”

段剑青苦笑道:“正因如此,我倒是觉得愧对大理的百姓了。大理在清廷统治之下,百姓过得很苦,最近听说还要抽丁打仗呢。清廷的苛政虽没加在我的头上,但我毫无办法替百姓解除痛苦,他们越尊敬我,我就越觉得惭愧。”

武庄听了他这番说话,不觉对他起了好感,心想:“这个小王爷,果然是有点与众不同。”

段剑青继续说道:“大理的风景你们是看过一些了,有一首歌是赞美大理的风光的,我把歌词念给你们听:‘雪月风花歌大理,苍山洱海风光美。三塔斜阳波影里,山河丽,黎民但愿征尘息。’我没有别的希望,就是希望大理永远没有干戈。唉,但可惜这只能想罢了。”

缪长风道:“黎民但愿征尘息,不错,老百姓谁不这样想望呢!但那些要打仗的人,可不肯依从老百姓的愿望,这就只能靠老百姓自己的力量,去制止干戈了。”他因为和段剑青只是初次见面,说话只能说到这里为止,不敢表露他们和小金川义军的关系。段剑青点了点头,说道:“缪大侠,你说得很有道理,我以前可没想到这层。”

这晚段剑青在园中设宴,给他们接风。那老家人大概在段府的地位很高,段剑青把他当作长辈看待,是以他也和段剑青一同陪客。

段家虽然早已削爵为民,但“王府”经过几百年的经营,端的是水木清华,高丽幽雅,兼而有之。宴会之所,在花园的中央一个小湖旁边,周围白石栏杆,有四道大理石的长桥交叉穿过,景色美极。湖边有块大石兀立,状著巨狮,上面刻有一副对联。

四座长桥上悬挂有数十盏宫灯,巨石上的对联写的擘窠大字,因此虽然是在晚间,也看得清清楚楚。缪长风朗声读到这副对联。

依然明媚山川,一石千秋撑半壁;

似此婆婆风月,四桥两岸落双虹。

正文 第六十二回 苍山血战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李白

缪长风赞道:“这副对联既切合当前的景致,又切合你们段家的身份,确是佳作,不知是推写的?”要知段家世代在大理为王,联中的“一石千秋撑半壁”,自是借大石来比喻段家了。

段剑青道:“说起这副对联,也有一个故事。”

武庄笑道:“我最喜欢听故事,你快说来听听。”

段剑青道:“我家故老相传,据说这副对联是明代一位侠士写的。”

缪长风道:“如此说来,这位侠士也真算得是文武全材了,不知是哪一位?”

段剑青道:“这位侠士名叫铁镜心,大约是明代正统年间的人。”(按正统是明英宗的年号,自公元一四三六至一四四九年。)

缪长风熟悉武林掌故,说道:“不错,历史上是有这个人,也是当时江南的一派武学名家。”

段剑青继续说道:“有一天,我们家里来了两位客人,一位是铁镜心,另一位的名气比铁镜心更大。”

武庄问道:“那又是谁?”

段剑青道:“是当时号称武功天下第一的张丹枫。”

缪长风道:“可是创立天山派的一代宗师张丹枫吗?”天山派创于明代,至今未衰,是以张丹枫这个名字,武端兄妹等人都曾听过。

段剑青道:“不错,就是这位鼎鼎大名的大宗师了。”

缪长风道:“武林历代相传,据说张丹枫的文材武功是更在铁镜心之上的,当时你家没有请张丹枫题联吗?”

段剑青道:“我也不知什么缘故,我们家里,只有铁镜心留的这副对联。不过据说对联虽是铁镜心所作,但却是张丹枫以指代笔,用指头替铁镜心在这块大石上‘写’出来的。他写之后,还有评语,他说上联语气豪雄,可惜下联稍嫌软弱,不能匹敌!”

缪长风仔细咀嚼,击节赞道:“不错,张丹枫的评语确有见地,我刚才却看不出来。”

段剑青如有所思,说了这个故事之后,忽地叹了口气。武庄天真烂漫,笑问他道:“好端端的,你为何叹起气来?”

段剑青道:“说起这个故事,我不由得想起家叔来了。”

武庄诧道:“这件事发生在数首年前,却和令叔有何关系?”

段剑青道:“张丹枫和铁镜心这两位当代的武学名家来过我们家里,我们段家的子弟,颇受影响,那就是学武之风,在我们家里开始兴起来了。后来我们段家还和张、铁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