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部分 (第2/4页)

。否则不就乱了套了嘛。

于是呢,里正便召集了村里的长辈,按李真的要求。将免费住宿吃饭学子的籍贯给确定了下来,只能是李家村的,别的一概不行,并敲锣打鼓的通知了全村人。

这让等着有人塞了亲戚后,再去找李真说情的人不得不打消了念头。

然后,里正就拿着厚厚一叠的户籍跑去了县里,分别到两学堂代报名。

四牛也跟了去,得租房子,找厨娘啊,这些得给马车行掌柜交代好。请马车行掌柜帮着处理,然后还得通知唐烨他们的归期,叫马车行提前将车匀出来,并给其他马车行送个信。

偏僻的李家村一下到学堂报了47个名,自然是惊动了县太爷,于是。县太爷便知道了,四阿哥的连襟李真同学回来了,一回来就支持朝廷政策了…

于是,县太爷便亲自过问此事了,18个学堂的学生自然是毫无二话,直接就收了,新学期开学直接去上课就行,而官学作坊呢,则必须得抓阄了,抓阄要等开学前十天才进行,所以,结果还不得而知。

那么县太爷过问了什么呢?

县太爷亲自过问了租房一事,让县衙的人帮着找,然后就是让里正给李真带了封手书,在信中,大力表彰了一番李真对本县教育事业的支持,并请李真回程时,在县城逗留两日,他要开个推广大会,号召县里的乡绅都像李真学习…

县太爷和李真都没想到的是,此举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一年后,陕西省的入学人数大增,连官学入学也得抓阄了,作坊学堂更是五年后都录不完报名学子,于是,陕西省学政的折子就飞到了敦庆帝案头,在赞扬了一番陕西民众的好学精神后,便请求朝廷火速拨银拨人,不管是官学还是作坊学堂都得扩招啊,而且是马上…

敦庆帝压根就不问户部尚书国库是否有钱,直接就批准了拨款,户部尚书肉疼得给敦庆帝说,虽然国库如今收入来源多了,可支出也多了啊,连劳役都得付银子了呢,这钱不够花啊,皇上你批银子的时候是不是悠着点儿啊…

于是,在批优秀员工奖金的时候,敦庆帝就悠着点了,还说是户部尚书哭穷,他也没办法…弄得户部尚书立马成了众矢之的。

压力山大的户部尚书便抱着账册到养心殿哭开了,请敦庆帝查一下账册…

敦庆帝才没那耐心看账册呢,于是户部尚书就将收入开支一条条的给敦庆帝背了,弄得敦庆帝烦不胜烦,只好问太子,国库果真很紧?

得了太子肯定的答复后,敦庆帝不好意思了,赶紧从内务府拿了几根玉如意赏给了户部尚书,然后便拎住德儿咆哮,“股票呢,股票呢?说好的圈钱的股票呢?”…

惹得畅春园的太上皇一连好几天都神采奕奕,就等着看戏,看敦庆帝抓狂,想当初太上皇可没少为户部没钱发愁啊…

不管怎么说吧,反正银子是拨下去了,然后呢,便是师傅了,官学好说,先生好招,可作坊的匠人师傅就不是那么好找的了,于是,内务府的工匠便认识了个新名词“下派锻炼”…

敦庆帝自然也查了的,为什么陕西民众突然变得如此好学,查完后,对弘历道,“你大姨姐家有钱喔…”

弘历还没反应过来,自己皇阿玛怎么突然讨论起了自己大姨姐的家底,就听敦庆帝怒吼着,“你小子竟然还找你皇额娘借钱!不知道虽然内务府收入多,但开销也大啊!”

弘历气得直跺脚,不就借了40两银子嘛,至于嘛,至于这样嘛…

这些都是后话了,接到县太爷信函的李真并没意识到他此举会带来何种连锁反应,从而间接的影响到了朝廷的某些重大决策,此时正在忙着和唐烨商量,进县城该给县太爷送什么礼…

这些天唐烨和李真已将带回来的礼物都发得差不多了,手边除了剩下些糖果点心,就没其他的了,带回来的银两因要资助儿童进县城读书,也没剩下多少,给县太爷的礼物还真不知从何备起…

唐烨这边还没将县太爷的礼物准备好,便接到了好多村民送来的礼物,大家听说唐烨他们起程在即,都纷纷登门送礼了,“都是地里产的,别嫌弃…”“一定得收下,不值两钱…”

然后,唐烨便发现了,十个村民九个都送的是核桃,联想起三牛和四牛初到京城时也是带的核桃,唐烨便不由问道,“村子里产核桃?”

五丫道,“嗯,村子里核桃树多,俺们院子里就有两棵。”

唐烨才知道这几天天天看的树竟然是核桃树。

“家里一共有多少核桃树?”唐烨问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