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2/4页)

不能真正意味工作对于他们是什么。无论他们将来走到哪里,如果不改变现在的状态,那么注定是没有出路的。我不能勉强他们,他们也不能勉强公司,只好跟他们说分手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会背《滕王阁序》也会写错别字

人难免犯错误。做广告,事多且杂,往往时间还紧,出点错在所难免。可是,公司也有一套预防差错的制度,比如说印刷品:作品出街,要客户签字认可;接着文案、设计同时校稿、签名;组长确认,然后才交付给输出公司。对于出错的责任人,也有一些惩戒性的措施,为的就是防止出错引起不必要的损失。

毕竟作品一旦付印,就会产生费用。一本印刷品印个万儿八千的,出错了再返工,那点利润就全砸进去了。万一客户再不收货,赚的钱还不够赔的。由于客户要的是成品,一出错误,前期AE、客户指导、创意总监和创作小组辛辛苦苦做的工作,什么策略、创意、文案、平面……都会染上污点,原本在客户面前营造出的良好形象,也要打上一个大大的折扣。关于这个问题,我召开工作会一再强调,再指定有经验的老设计师“一带一”地讲解关于制作技巧、印刷工艺、媒体特点……对于容易出错的环节更是一再叮嘱。

当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套制度可以完全防止人犯错。在熟悉公司的情况、完成培训开始工作以后,新来的大学生们纷纷开始进入角色,终于也纷纷开始犯错。可是,对于错误的态度却有极大的差别,小李和小王就是鲜明的例子。

小李是中文系毕业,上学期间发表过不少文章,是学校诗社的理事和团报的记者。面试的时候,当场流利地背诵王勃的《滕王阁序》,声情并茂,没有一点停顿,从“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一直到“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我都有点舍不得打断他——实在是他的面试时间已经超过太多,外面还有人等着呢……单就文字功底而言,他确实不错,也难怪他有点自负。跟他讲起文字校对的重要性,他虽然不说话,但满脸不以为然,就像在说:难道我还会写错别字?

一天,他把反复修改近10次的最后定稿文案交给设计重新排好,已经是晚上10点。校对一遍之后,心满意足地签上了自己的大名。负责组长接过来一检查:几百字的文案里面就有两个错别字,还有一个错用的标点。

事实为证,小李老实了。这时他才发现电脑不是他的稿纸,智能全拼也不是钢笔,广告文案更非诗歌或者散文可比。其实,自己写的东西,又反复修改了多次,审读起来自然脑子比眼睛来得快,一晃即过,就算有明显的错误也看不出来,所以需要特别小心。小李确实是个聪明人,马上接受这个教训。此后他校稿再也不马虎,拿支笔,一个字一个字地核对;遇到拿不准的地方,还向其他人请教。

由小见大,一些小事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长空间。小李在其他事情上学得也特别快,公司在做的案子,他都留意学,并和外面已经出街的作品比较。记得去客户那儿开会的时候,当时还轮不上他开口,就安排他做会议记录。他就特别细心地拿本子记下双方的讨论和交锋,回来之后不仅提交一份详尽的会议纪要,还整理出自己的一套学习心得——客户方面的想法、要求、疑虑,公司几个总监的专业、思路、口才……

这样,在公司的新人里小李是成长特别快的一个。还不到三年的时间,他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成功案例,并且担任了公司创作部门一个小组的组长,服务着一个全国性的服装品牌,待遇不错,客户的评价也不错。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不如叫他MR。WRONG吧

不怕犯错,关键是要在经验教训中得到成长和提高。可惜,小李这样的人才是少而又少。同一批进来的,有的平平庸庸、碌碌无为,有的还弄出不少闹心的事情。这就得说说做设计的小王了。小王是个壮壮实实的小伙子,个子挺高,人看起来很友善,说话也挺大方。头天来上班,见人就笑容可掬地打招呼,给人印象很好。可就是这么个小伙子,却给公司平添了不少麻烦,还得了一个“”的绰号。

其实,客观来说,小王是个挺有上进心的孩子。招聘的时候,所有的准设计师里面,他拿出来的作品集最漂亮。相比其他人在细节上的马虎,他的东西就比较细致。尤其吸引我的是,一些作品还颇有想法,比起其他应聘者的习作来,几个创意可圈可点。谈到广告方面的东西、业界的一些新的发展、设计方面的一些新的趋势,他还知道不少。谈到自我的职业规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