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4部分 (第2/4页)

'18'术士郑普思、尚衣奉御叶静能皆以妖妄为上所信重,夏,四月,墨敕以普思为秘书监,静能为国子祭酒。桓彦范、崔玄固执不可,上曰:“已用之,无容遽改。”彦范曰:“陛下初即位,下制云:‘政令皆依贞观故事。’贞观中,魏徵、虞世南、颜师古为秘书监,孔颖达为国子祭酒,岂普思、静能之比乎!”庚戌,左拾遗李邕上疏,以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若有神仙能令人不死,则秦始皇、汉武帝得之矣;佛能为人福利,则梁武帝得之矣。尧、舜所以为帝王首者,亦修人事而已。尊宠此属,何补于国!”上皆不听。

'18'江湖术士郑普思和尚衣奉御叶静能都凭借虚妄的邪说得到唐中宗的信任和重用,夏季,四月,唐中宗没有通过外廷,亲笔书写敕书任命郑普思为秘书监,叶静能为国子祭酒。桓彦范和崔玄坚持认为不能这样做,唐中宗道:“我已经任命了他们,不能这样快就改变任命。”桓彦范说:“陛下在刚刚即位时,曾颁下制书说:‘国家的各项行政措施与法令都将完全依照贞观时期的定制’。贞观时期,担任秘书监职务的是魏徵、虞世南和颜师古,担任国子祭酒职务的是孔颖达,这些人的道德才能是现在的郑普思和叶静能所能比拟的吗?”庚戌(初一),左拾遗李邕上疏认为:“《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叫做‘思想纯正。’如果真有能让人长生不老的神仙,那么秦始皇和汉武帝早就找到了;如果佛祖真能为人谋利造福,那么梁武帝也早就如愿以偿了。唐尧、虞舜之所以能够成为历代帝王的典范,也不过是由于他们努力修治世上各种的事情罢了。陛下对郑普思和叶静能这样的人尊宠有加,对于治理国家有什么用处!”唐中宗对上述建议都没有接受。

'19'上即位之日,驿召魏元忠于高要;丁卯,至都,拜卫尉卿、同平章事。

'19'唐中宗即位那一天,用驿车从高要县召回魏元忠;丁卯(十八日),魏元忠抵达东都,唐中宗任命他为卫尉卿、同平章事。

'20'甲戌,以魏元忠为兵部尚书,韦安石为吏部尚书,李怀远为右散骑常侍,唐休为辅国大将军,崔玄检校益府长史,杨再思检校杨府长史,祝钦明为刑部尚书,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元忠等皆以东宫旧僚褒之也。

'20'甲戌(二十五日),唐中宗任命魏元忠为兵部尚书,韦安石为吏部尚书,李怀远为右散骑常侍,唐休为辅国大将军,崔玄为检校益府长史,杨再思为检校杨府长史,祝钦明为刑部尚书,上述人等都同时兼任同中书门下三品。魏元忠等人都是由于曾在中宗作太子时作过东宫僚属的缘故,而得到这样的褒奖。

'21'乙亥,以张柬之为中书令。

'21'乙亥(二十六日),唐中宗任命张柬之为中书令。

'22'戊寅,追赠故邵王重润为懿德太子。

'22'戊寅(二十九日),唐中宗下诏追赠已经死去的邵王李重润为懿德太子。

'23'五月,壬午,迁周庙七主于西京崇尊庙。制:“武氏三代讳,奏事者皆不得犯。”

'23'五月,壬午(初四),唐中宗将武周七庙的神主迁到西京崇尊庙,并颁下制书:“对于武太后及其父、祖的名讳,上奏言事的臣民都不得触犯。”

'24'乙酉,立太庙、社稷于东都。

'24'乙酉(初七),唐中宗在东都设立太庙及社稷。

'25'以张柬之等及武攸暨、武三思、郑普思等十六人皆为立功之人,赐以铁券,自非反逆,各恕十死。

'25'唐中宗把张柬之等人以及武攸暨、武三思、郑普思等十六人都当作为国家立下功劳的人,赐给他们铁券,并规定如果这些人所犯的不是谋反叛逆之罪,每个人都可以宽恕十次死罪。

'26'癸巳,敬晖等帅百官上表,以为:“五运迭兴,事不两大。天授革命之际,宗室诛窜殆尽,岂得与诸武并封!今天命惟新,而诸武封建如旧,并居京师,开辟以来未有斯理。愿陛下为社稷计,顺遐迩心,降其王爵以安内外。”上不许。

'26'癸巳(十五日),敬晖等人率领文武百官上表唐中宗,认为:“五德之运轮流兴起,没有两德同时盛大的事情。天授年间改朝换代之际,李唐宗室被诛杀流徙殆尽,哪里有与武氏同殿受封的权利!现在上天又重新眷顾李姓,但武氏仍然像以往那样受封为王,与李姓宗室一起居住在京师,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这样的道理。希望陛下为大唐江山着想,顺从朝野士民的心愿,削夺他们的王爵以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