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部分 (第2/4页)

比作篡夺夏朝政权的有穷氏和取代西汉政权的王莽新室,其历法和纪年,都弃而不用,这都是包藏私心的偏颇心理,不是出于为天下人着想的至公之论。臣下愚昧,不足以辨清以前的那些朝代,哪个是“正”哪个是“闰”,但是我私下以为,如果不能使全国统一,这样的君主,就是只有“天子”之名,而无“天子”之实。虽然因为时代不同,这样的政权有“华”与“夷”、仁厚与暴虐、大与小、强与弱的区别,总的来说,它们都与古代的列国没有什么不同,怎么能够唯独尊崇一个政权为正统,而认为其余的都是窃国的伪政权呢?如果以上下交替的政权为正统,那么南朝的政权继承谁的?拓拢氏的北魏又继承谁的?如果以居于中原华夏这地的政权为正统,则匈奴刘氏、羯族石氏,鲜卑慕容氏、氐族苻氏、羌族姚氏、匈奴赫连氏,这些政权统治的区域,却都是五帝和三王的旧地。如果以有道德的政权为正统,则蕞尔小国也会有贤明的君主,夏、商、周三代的时候,难道就没有淫邪的君王吗?所以说,“正”与“闰”的理论,从古至今,也没有人搞清它的真正涵义,并提出无法反驳的确定不移的论据。我在这 里所陈述的史实,只是说明国家的兴衰,着重讲述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的内容,由读者自己去辨别善恶、得失,以作为警戒和劝勉;而不是《春秋》那样,根据大义对历史人物作出褒贬,以此引导混乱的社会走上正轨。谁是“正”,谁是“闰”,我不敢妄谈,只是根据事业成就如实叙述罢了。周、秦、汉、晋、隋、唐这些朝代,都曾统一全国,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他们的后代虽然衰微,甚至颠沛流离,但还是接替着祖宗的基业,有着继承恢复的愿望,而与他们争夺天下的人,又都是他们以前的臣属,所以仍然以君臣的关系来看待。对其余土地、威德、名号没有什么区别,原本就非君臣关系的政权,都以对待列国的方法来处理,不厚此薄彼,也不抬高一些人,贬低一些人,这才不会歪曲事实,接近公平。然而对国家分崩离析的时代,不能没有年、月、日等时间概念以陈述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根据汉朝将帝位禅让给曹魏,晋朝又从曹魏接受皇位,以后传于南朝宋,至于陈,又为隋取代,唐传后梁,至于后周,又被大宋承袭下来。所以不得不使用曹魏、南朝宋、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年号,以便于记载各国的史实,并非尊崇谁、鄙视谁,也没有“正”和“闰”之别。蜀汉昭烈帝刘备对汉朝而言,虽然自称是西汉中山靖王的后代,然而属关系太疏远了,已说不清有多少代,处于什么名分和地位,就同南朝宋高祖刘裕自称是西汉楚元王的后代,南唐烈祖李自称是唐朝吴王李恪的后代一样,真假难辨,所以不敢把刘备与东汉光武帝刘秀继承西汉政权,东晋元帝司马睿继承西晋政权相比拟,让他承继汉朝的遗统。

'5'孙权自公安徙都鄂,更名鄂曰武昌。

'5'孙权将吴的都城从公安迁徙至鄂,改鄂名为武昌。

'6'五月,辛巳,汉主立夫人吴氏为皇后。后,偏将军懿之妹,故刘璋兄瑁之妻也。立子禅为皇太子。娶车骑将军张飞女为皇太子妃。

'6'五月,辛巳(十二日),汉王刘备册立夫人吴氏为皇后。吴皇后是偏将军吴懿的妹妹,已故刘璋的兄长刘瑁的妻子。又立儿子刘禅为皇太子。娶车骑将军张飞的女为皇太子妃。

'7'太祖之入邺也,帝为五官中郎将,见袁熙妻中山甄氏美而悦之,太祖为之聘焉,生子睿。及即皇帝位,安平郭贵嫔有宠,甄夫人留邺不得见,失意,有怨言,郭贵嫔谮之,帝大怒,六月,丁卯,遣使赐夫人死。

'7'魏太祖曹操进入邺城时,文帝曹丕为五官中郎将,见到袁熙的妻子、中山人甄氏长得美貌,很喜欢,太祖因此为他娶甄氏为妻,生子曹睿。曹丕称帝后,安平人贵嫔郭氏深受宠爱。甄夫人被留在邺城,不能相见,心情不畅,因而有怨言,郭贵嫔乘机谗毁甄夫人,文帝大怒,六月,丁卯(二十八日),派使臣命甄夫人自尽。

'8'帝以宗庙在邺,祀太祖于洛阳建始殿,如家人礼。

'8'魏文帝因为皇家宗庙在邺城,所以在洛阳建始殿祭祀太祖曹操,一如祭祀家人的礼议。

'9'戊辰晦,日有食之。有司秦免太尉,诏曰:“灾异之作,以谴元首,而归过股肱,岂禹、汤罪已之义乎!其令百官各虔厥职。后有天地之眚,勿复劾三公。”

'9'戊辰晦(二十九日),出现日食。有关官员奏请罢免太尉,文帝下诏说:“出现天灾和怪异的现象,那是上天在责备君主,如果把过错归于辅佐朝政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