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 (第1/4页)

这四人后面。还有松松散散五七人,像是子侄晚辈,又像是跟班门客,也像是的来捧场的商铺掌柜,反正都是不用理会的背景。

徐元佐迎了上去,扫了一眼最前三人就知道谁是真正魁首了。

“袁老爷。小可徐元佐,这厢有礼了。”徐元佐当前拜道。

那袁老爷名正淳,是正儿八经的乙榜出身,在唐行的地位最高。他如今年过六十,一般都在幕后运筹帷幄。生意自有子侄辈打理,这回是看在徐阶的“孙子”面上才亲自迎出来的。他固然知道徐元佐很年轻,却没想到竟然年轻得如此离谱。

离谱得有些不尊重人了吧!

“哦哦哦。”袁正淳浅浅回了礼:“徐公子年轻有为,年轻有为。”他微微侧身:“这位是我唐行有名的儒商长者,程先生。”

“程先生。”徐元佐看过顾水生的通报,知道这位程先生单名一个宰字,虽然是个生员,但是地位却在三位领袖中排了第二,反倒在另外一位举人老爷胡琛之上。

袁正淳介绍了程宰,便转向另一侧:“这位是高中嘉靖戊午科乙榜,胡老爷。”

唐行还有三位举人,两个例监,九名生员,不过他们或是在仁寿堂里地位不高,或是根本没有加入这个商业组织,此刻都没有出现。

徐元佐又向胡琛行礼,笑道:“诸位长者折煞小可了。”

袁正淳微微一笑,皮里春秋也是功夫了得,并不将心思写在脸上。他道:“徐公子来信已阅,我等且去公所详谈吧。”

徐元佐跟着三人进了城门,只见里面屋舍俨然,道路干净,主干道上都是上好的砖路,两旁小街则铺了青石板条。虽然不能跟松江那等郡城相比,却也是有了县城雏形,拿得出手了。

——这基础建设还真不错。

徐元佐看在心里,微微颌首。

地方上的基础建设能够看出堂会的控制力。因为官府是不可能管到那么细的,所以路修得好,桥建得多,正说明此地的乡绅乐意出钱,自然可以证明堂会的控制力较大。

徐元佐是不相信有人会单纯为了行善而慷慨解囊的。

到了唐行正街,只见两旁全是商旗招展,远远望去,从街头到街尾,竟然全是商家,少说也有三五百户。盐铁布酱,陶瓷餐饮,文玩书肆,珠宝金银……几乎与后世的仿古商业街毫无二致。

街上行人或是普通百姓购买日用,或是商贾采购销货,人流如织,即便说是摩肩接踵也不为过。

“唐行号称‘五十里’,看起来还是谦逊了呢。”徐元佐对袁正淳道。

袁正淳面露得色,抚须笑道:“我唐行说是五十里,那是指镇上。城厢里都没算进来呢。”

徐元佐一算:五十里就是五千五百户,一户姑且按照五人来算,就是两万七千五百人,那么镇上人口该在三万左右。算上城厢人口,五万已经算是保守估计了。

这样的人口基数,市场规模,设为县治也是理所当然的。

由此一想,徐元佐更加对挤入唐行市场有了信心。

“这里便是公所。”

众人走过正街,转入偏向,过了坊门,就见一处面南向的一座普通百姓住宅。

宅上也没有名匾,看规制应该是朱里徐家这等人家的房子——如果徐贺能够正常地带回银两。

对于一镇首脑而言,显然低调得有些过分了。

“请。”袁正淳说罢,自己已经率先迈步进去。

徐元佐知道这是非善意的表露,只是浑做不知,笑着与后面的程宰、胡琛让进,然后才进了里面。

这宅子有前后两进院落,前院有临街房屋五间,中间设了门屋一间。门内小院两侧,是东西厢房,各两小间,门窗紧闭,不知道是何用处。

再往里走,便是一堵又高又厚的内墙,大约是主人家为了安全和礼教大防而设。

过了这墙便是后院,有一座楼房,为堂屋与卧室所在。

这宅子用地紧凑,庭院狭小,正是江南小民之中流行的小天井布局。

“公所鄙陋,还望公子切莫见笑。”袁正淳请众人进了堂屋,自己坐了东主位,请徐元佐坐了主宾。

程宰、胡琛主陪,那不知名姓的里正坐陪,各有分据。

顾水生没想到自己也坐了次宾,看着一圈年龄比他爹都大的人,颇有些别扭。只是他少年老成,没有表露出来而已。

徐元佐倒是轻松惬意地很,还颇有兴致地尝了尝唐行的糕点和茶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