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规划2 (第1/1页)

就像满清中枢想的那样,现在的东北确实是蛮荒之地,甚至可以说是方圆百里无人烟来形容。

所以地方有了,人也必须有,但从哪找来足够数量的人力来建设这些地区呢?这着实有些困难。

和鸟兽不同,人是不可能凭空变出来的,无奈李光宗只能是大4招人!甚至是抢人。

首先自然是东北武卫军的军人和军人家属,这些人李光宗来者不拒,能来多少算多少,并且发放安家费,但即便如此也远远不够。

于是全国各地因灾祸而流离失所的流民也是李光宗重点争取的对象。不管什么身份,不管是满人还是汉人,只要他们来到东北并且进行登记,那么李光宗便会1视同仁,按照人头分给他们20亩左右的耕地,并且头1年不用进行缴税。

如此诱人的条件几乎是在1瞬间就吸引了大量的流民,在北洋铆足劲的宣传下,几乎是整个大清北部都知道了这则消息,于是乎东北1时间成为了所有人都梦想之地,成百上千的流民开始了东北之行。

不得不说,李光宗的运气很不错,如此大规模的迁移,若换做平时。早就引发各地地方政府的反弹了,但现在随着各种天灾人祸的发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灾民,这些灾民给当地地方带来了极大的负荷。而此时李光宗吸纳这些灾民,极大的减轻了他们的负担,这导致所有的地方都对这些灾民的迁徙打开方便之门。

因为李光宗这支蝴蝶所引发的穿越效应导致“闯关东”提前了数年发生。

而这1手直接解决了大量的人力问题。

土地和人力都有了,剩下的就是资金和技术。

资金方面除了李鸿章和朝廷从日本赔款中拿出1部分外,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北洋体系内部的民间商人。

除了对于本联盟内部的支持外,还有少部分南洋商人也对东北进行了支持,他们更看重的是东北的前景。

随着李光宗率军北上,北洋内部近乎百分之6十的工厂也随之北上了,北洋如此大的手笔投资,前景肯定广阔。

更何况东北还有足够广阔的平原,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可是说是1个聚宝盆也不为过。

再加上北洋的政策1向开明,根本没有清国其它地方那样高的苛捐杂税和刮地皮的贪官污吏,这会让他们的盈利空间更大。

最后剩下的则是技术问题,这也是目前最难的问题。放眼整个大清国内,工业技术完全可以用空白来形容。

所以为了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治下4个分区建设起来。李光宗唯1的选择就是从西方引进设备和技术。

不同于洋务运动单独建立1个工厂或者1个船厂,李光宗需要的是持续不断的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这是1个长期的过程,至于到底选择那些国家和企业作为采购对象,李光宗必须再1次去欧洲考察1番。

当然,如此沉重的工作不是他1个人可以完成的,他需要1个团队来帮助自己。这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李光宗即便能力再强,但他1个人有很多事是忙不过来的,他需要有人协助他,而这些人也将成为他日后统治东北的骨干力量。

在李光宗的计划中,这支团队主要由两部分构成,1部分是清国留学西方的幼童和新式学堂培养出来的人才组成的官方团队。这部分人将负责诸如兵工厂,船厂等需要政府投资的大型工业项目。而另1部分则是民间代表团,他们负责为民间企业采购相关设备和提供咨询服务。

技术是不断更新的,所以这次考察自然也不是1次性的,在李光宗归国后,李光宗将在欧洲各国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用来持续不断的为治下的企业提供技术和商业方面的情报,并根据国内需求在国外订购各种设备和原料。

而这个机构在后世被统称为北洋东北商会,这个组织开创了华夏大量引进先进技术的先河,伺候帝国内部无论是重工业企业还是庞大的民间财团,都与这个商会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随着李光宗在脑海中将东北未来十年全部规划好,恰好来自满清中枢的正式任命也随之下达了,李光宗终于结束了他的北京之行。

3天后,自己就将走马上任,去1个新的地方开始新的工作。1个可以供他1展抱负的地方,为了这1天,他已经筹划了太久,期待了太久了!

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