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按晏婴的说法,也是不能让孔子有一次实验周朝制度的机会。因为,这个实验做失败了没关系,社会上一切照旧,但万一做成,这时齐国是跟着实施还是不跟着?跟着实施,就会遇到晏婴所说的那些问题。不跟着实施,恐怕又会遇到别的社会压力,不如干脆不做。所以,齐景公也不得不收回要封孔子于尼谿田的想法。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十四年,先后到过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始终没有觅得一次实践机会,不得已于公元前474年返回鲁国。此时他68岁,鲁定公也已经过世,孔子不再过问政治,只专心于教学,传播和阐述先人所陈述的美好思想,以及他们所建立的良好制度。

孔子逝世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公元前249年,楚国灭鲁国。原藏于鲁王宫内、经孔子修缮整理过的《周礼》,随鲁国的王家珍宝以及其他典藏一起,被掳入楚王宫。。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五章 秦始皇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人也”,就其本质,即人的权利。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如果失去权利,法又有何用?所以说,孔子的思想,是一套完整的古典*理论,在他看来,礼法的制定要以*为出发点。

当然,在春秋战国这个天下大乱的时代,人们为贪婪所控制,只有人自身的个人欲望在第一位,其余都是次要的。于是,即使有思想家主张*,也没有政治家去实践*。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能尊重*的人,才是具有明辨好坏的能力、能分辨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的人。尽管有些象卫灵公那样的君王,从国家的长远利益打算,他们关心百姓福祗,敬重孔子,希望发挥他的作用,甚至是实现他的理想。但把握实权的新兴地主阶级,他们不能接受孔子。因为,实践孔子的*理论,将意味着他们的权力必被削弱,利益受损。所以,对他们来说,孔子是不可以亲近,是不可重用之人,他们也就极力反对授予孔子实权。

周平王东迁,是西周原始社会主义社会崩溃和解体的标志性事件。东迁后的周王朝,社会性质、制度,与周武王时代已全然不同,是一个全新的历史时代。比如,在初周,只有周室能称王,诸侯只能称公。东迁后,各路诸侯纷纷自称为“王”、或“君”,这与周王的尊号相同,宣示了他们已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所以,春秋战国时代就是一个大分裂的时代。各国各自独立发展,有自己的货币,自己的文字,形成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信仰。这情形,与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情形完全一样。罗马帝国崩溃解体不过几百年时间,在它曾统治的疆域内,先后发展出德语、法语、英语、意大利语等各种有一定联系,又各自不同的语言。本来,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都是日耳曼裔的,但语言文字的不同,就使他们成为不同的民族。就是在这个完整的意义上,战国七雄,走上独立发展成为民族国家的道路。

公元前247年,秦襄公第31代孙,时年13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由于年少,朝政由太后和丞相掌管。公元前238年,嬴政22岁,王室为他举办成人礼,此后正式执政。

在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相互间矛盾不断,战争不止。因为几乎每天都有争战发生,各国百姓其实苦不堪言。自公元前230年起至前221年,秦嬴政派出大军先后灭亡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实现了中原的统一。秦王嬴政把各国的边界抹掉,也就为天下苍生结束了一段苦难。

但由武力撮合而成的新国家,随时有再分裂的可能。嬴政对丞相王绾及御史大夫冯刼说:

“战争期间,各国与我们约盟媾和,然后又背盟,反复无定。这是因为心里面对我们秦国没有敬意。‘王’这个号要改,不能再使用。用一个新称号代表统一的中国,代表秦国的高贵,不改不能称成功,要议一个称号出来。”

秦王的想法就是建立一个金字塔型社会,把权力集中起来,以等级差别来使处于下一级的人对处于上一级的人产生敬意,维护稳定。

王绾和冯刼找廷尉李斯商量,李斯找到了博士们,最后商议出了一个结果:“古有天皇、地皇、泰皇三皇,而以泰皇最贵。‘泰’本意为极大,最能表彰王之伟业。那么,称秦王为泰皇最合适。”

王绾、冯刼和李斯上朝向秦王汇报:“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自上古以来未有,五帝所不及。臣等与博士议曰:‘古有三皇,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