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浙中奇才 (第1/2页)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举给无数人提供了一个上升的通道。虽然通过科考改变命运,飞上枝头变凤凰的人只是极少数幸运儿,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吸引着无数人在这条狭窄漫长道路上艰难跋涉。

朱元璋惊叹于允熥玄乎其玄的预见力,将他叫到永寿殿中,说道:

"爷爷悔没有听你的,要是在没开考前就分南北榜多好,就不会惹这么多麻烦了。"

"麻烦恐怕还在后头呢。"

朱元璋吃了一惊,"咱都答应补录了,还能有什么麻烦?"

朱允熥苦涩一笑,"爷爷等着瞧吧,这事恐怕没完了。"

朱元璋很快见识到了允熥的厉害,永乐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复审的结果出来了:

本次科考没有任何舞弊嫌疑,所录五十一名进士人人有真才实学。

至于为什么本次科考北方无一人上榜,复审团也给出了答案,张信的原话:

文理不通,语多犯禁忌。

并且呈上了十几份北方举子的试卷。

朱标看到这份复审报告,十分生气,把张信等十二人叫到文华殿,说道: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朕也知道北方举子学问不及南方举子,可是一个也考不中也太离谱了。补录二三十个又何妨?为什么写这一份复审结论,你们知道朕有多难做吗?"

张信道:"臣等也是据实奏报,不敢有半句欺逛之言,这一科的北方举子的确很不堪,如果勉强补录,恐有损太上皇和陛下圣明。"

朱标己十分不耐烦,"这些话不必说了,你们赶紧出一份补录名单,这事就算完结了。"

张信道:"陛下圣明,臣学识浅薄,实在列不出这份名单。"

朱标脸上青筋暴跳:"你!"

朱标还在准备将这件事化解掉,但这份复核报告竟然流传出去了。

北方落第举人更加愤怒了,声称张信是受了刘三吾、白信蹈指使。

南京城里己经传得沸沸扬扬,但在朱标的刻意隐瞒下,朱元璋却是最后知道的。

他像一头暴怒的狮子,将十几份试卷扯成了两半,再去扯时,被朱标一把夺了过去。

朱允熥看见朱元璋眼里冒着凶残的光。

坏了,这是要杀人了!

"朱标,你去问问张信,他到底是瞎了还是聋了?咱当面跟他交代的事,他就这样糊弄咱吗?"

朱标对张信出具这样一份复核报告,也是相当恼火,朝廷取士,要兼顾各个地区,北方数个省,一个进士也不中,这算怎么回事?

父皇为了息事宁人,谁也不追究,不过是再补录二三十个进士而已,碍着你什么了?你非得横插一杠子,究竟是什么居心?是唯恐天下不乱吗?

朱标虽然这样想,但不能这样说,否则,张信立即就能变成肉饼了。

朱元璋仍然茌咆哮:

″咱看他不是蠢,纯粹就是坏!他这是欺负咱读书少,还是欺负咱老了拿不动刀了!"

"他以为他考个状元就可以飘上天了,他别忘了,他那个状元也是咱赏的!咱说他是状元,他就是状元。咱说他是死人,他就是死人!"

朱元璋越说越义愤,大叫道:"去,叫蒋瓛!好好查一查,看看是谁在后面捣鬼!"

好好一场科考,竟然闹得如此不可收拾!

朱标悄悄使了个眼色,朱允熥忙站起身来,拍着朱元璋的背,"爷爷消消气,爷爷消消气,犯不着动这么大肝火。不是还有我爹吗?爷爷就不要为这点小事操心了!"

朱元璋恨恨地捶了捶桌子,骂道:"狗娘养的,照咱从前的脾气。早拖出去剁了喂狗!"

朱标道:"允熥说的对,这事交给儿臣处理好了,爹就不用操心了。"

朱允熥也在琢磨,这伙人为什么这么头铁,是真觉得自己长了一副铜头铁臂,有刀枪不入的神功吗?

历史上,朱元璋将南北榜案的考官和复审官打成了胡惟庸一党,杀了礼部尚白信蹈和新老两个状元陈?、张信,刘三吾其他十几个考官、复审官全部被流放到云、贵、川,只有新科进士第二名尹继昌、第三名刘仕谔比较识相,列出了一份三十北方举人优异者名单,才幸免于难。

朱允熥也搞不懂,这伙人为什么偏偏在这件事上较劲。

他向朱标主动请缨,去会会这位洪武二十七年的状元——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