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外生枝 (第1/2页)

朱元璋本来打定主意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的,朱标活过来了,他又开始犹豫起来。

他原计划今天封朱允炆为淮王,封朱允熥为吴王,看来行不通了。

朱元璋笑吟吟道:"尔等的心意朕知道了,不急,朕很快会给你们满意的答复的。"

很快是多快?

好不容易起了头,刘三吾不肯放过这难得的机会,坚持说道:

"我朝礼制,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立为王世子,嫡长孙年及十岁立为世孙,其余诸子封为郡王。亲王尚且如此,何况太子乎?臣冒死进言,恳请皇上早定大义名分,以安万民人心。"

刘三吾的话绵中带刚,亲王的儿子过了十岁都要立世子,世子的儿子过了十岁都要立世孙,这是你洪武皇帝自己定下的规矩,怎么到了太子这儿却不照办了呢?

你们老朱家皇位将来传给谁我们管不着,但你得明明白白传啊,老这样藏着掖着算怎么回事?这一次算你洪武皇帝运气好,太子又活过来了。

假如太子真的薨了,我看你怎么办?刚才还在训斥秦王,可别好了伤疤忘了痛。

朱元璋脑壳疼。

他不得不承认,刘三吾讲得在理,迟迟不立太孙,这就是在玩火,一不小心就会火烧眉毛。

朱元璋沉默不语,大殿中涌起阵阵骚动。这样的事应该早就定下来了,都什么时候了,皇帝还在犹豫不决。

须知,多犹豫一天,就会多一天的风险!

詹徽/茹瑺/赵勉也站出来支持刘三吾。

这都是朝廷重臣,看来,这事是拖不过去了。

尤其是茹瑺的意见,不能置若罔闻。

洪武八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朱元璋批阅完各路塘报奏折,夜宿正阳宫。躺在龙床上一合眼,只见香风阵阵,清音声声,灯光之下,一青衣书生伟貌修髯,俯伏在床前阶下。

朱元璋一惊,问道:"你是何人?"

书生抬头面对皇帝:"臣是南岳神,来辅佐陛下。"

次日,朱元璋驾幸国子监,见人群中一个青年,相貌酷似昨夜梦中南岳神。

朱元璋问他是哪里人,茹瑺拜伏在地上,答道:“臣衡山人,家住南岳神庙旁。"

与昨晚情景一模一样。

朱元璋大喜,有天神下凡辅佐,那咱就是货真价实的真命天子,当即授茹瑺为正五品承敕郎。

茹瑺做了近二十年官,才干超群,十分清廉,官声极好,又从不拉帮结派,是一个很正派忠诚的人,特别受朱元璋信任和倚重,现任兵部尚书。

朱元璋眯缝着眼,武左文右,还真是泾渭分明啊。

武勋这边,绝大多数是支持允熥的;

文臣这边,绝大多数是支持允炆的。

朱标的老师是宋濂,自然能得到文臣的支持;

朱标的老丈人是常遇春,自然能得到武勋的支持。

可是允炆和允熥,只能得到一边的支持,无论选择谁,都会引反文官和武勋之间的对抗。

朱元璋陷入了艰难的抉择,沉吟很久,才开口说道:"兹事体大,容朕再斟酌几天。"

朱允炆见文官都站出来了,心中大喜,听到再斟酌几天,心顿时又凉了半截。

他暗自咽了咽口水,怨毒地瞥了朱允熥一眼,要是没有你这个逼货,这大好的天下就是我的了!

蓝玉见文官全都站出来了,终于沉不住气了,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常昇。

常昇明白蓝玉的意思,这是要他替允熥发声,但他觉得自己还是避嫌的好。

蓝玉见常昇一丁点反应都没有,禁不住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伸出脚,踩在常昇脚趾头上,疼得常昇呲牙咧嘴。

蓝玉尤不解恨,狠命一碾,常昇再也憋不住了,大叫了一声:"哎哟!"

满大殿的人齐刷刷地看了过来。

朱元璋愠怒地问道:"常昇,你这是怎么了?"

常昇张口结舌,"臣……臣……"

朱允熥站在高台上,台下所发生的一切看得一清二楚,心里急得像是热油在煎,这个节骨眼上,都给我消停一点好不好?求您了,大爷!祖宗!神仙!

蓝玉平素最看不上这个胆小如鼠的小外甥,常茂好歹当年能把酒浇到纳哈出头上,比你这个窝囊废强多了,你个当舅舅的,替外甥说句话能死吗?

常昇半天说不出一句整话,把蓝玉气得直翻白眼,挺身说道:"上位,是臣刚才不小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