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2/4页)

者”的创伤。值得一提的是,侵略国与被侵略国的战争记忆是不一样的,加害者与受害者之间的意识差异或记忆的浓淡程度也是不同的。除了作为加害者的日本与作为受害者的中国之间感情上的差异之外,给日本人留下的作为“受害者”的战争体验也加剧了日本人与中国人之间的认知鸿沟。

(B)如何正确认识历史?

正确认识历史必须由加害国与受害国双方共同作出努力,否则无法实现,这一道理除了欧洲以外,同样是适用的。而作为共同的事业,加害国要先表现出诚实的态度,才能使受害国拥有宽容的态度,反过来则是不可能的。对日本来说,在与政治有关的人士如1995年“村山讲话”拥有正确的历史认识的同时,在国民层次上也有必要坚持学习正确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超越历史应当首先由作为加害者的日本主动建立正确的历史认识,回避引起近邻国家担忧或不信任感的言行,这是前提条件。只要日本能够对过去历史拥有正确的认识,中国也不会一味纠缠于历史问题不放。

日本应该如何与中国打交道(2)

战后,大部分日本人吸取历史教训,支持和平宪法与无核三原则,贯彻和平。战后半个世纪以来,日本没有使用过武力,也没有用武力威胁过他国。自卫队自从组建以来,连一个人都没有杀过。此外,为了支援发展中国家的开发,日本长期以来提供巨大的援助。战后日本的这些所作所为,是令国民感到自豪的。中国国家主席###在2008年5月的访日中,对于日本战后作为和平国家的路线给予了积极评价,他表示“中国积极评价日本战后60余年坚持走和平国家的道路,以和平手段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这一点也体现在两国共同发表的《为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中日共同声明》之中。中国把眼光放在日本积极的方面,并给予合理的评价,促使日本作出进一步努力,将有助于中日两国建立良好的关系,也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日本政府从2007年开始,每年邀请3 000名中国青少年访问日本,访问日本的中国高中生消除了对日本和日本人的偏见与误会,并带着良好的印象回到中国。我直接接触的很多中国高中生表示,对日本的印象为礼貌、亲切、干净、自然风光美丽、重视环保、科技水平高、传统文化丰富等。通过类似的交流促进相互理解,对日本的历史认识和看法重新进行思考,努力克服历史隔阂,将符合两国的利益。

中国有名古语叫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承受巨大伤害的人们,对过去悲惨的记忆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同时,正如日本著名精神医学家、曾对中国四川大地震做过心理治疗支援的中井久夫所说,“记忆的总量是受到生物限制的,总量中的各个部分逐渐改变,现在的生活本身就会改变过去的分量”。过去的记忆有时会通过现在或将来良好的体验逐渐缓和,有时也会通过现在或将来不好的体验进一步恶化。在中日关系的天平上,把正面的砝码放到和解的一边,改变目前负面遗产过多的态势,天平的平衡就会逐渐恢复。日本政府相信,只要日本国民通过与中国国民的交流、合作,通过长期而持久的努力一定能够超越历史。

另外,在信息化时代,日本的连续剧和大众文化的作用也不小。连续剧《阿信》曾经打动了许多中国人的心。近几年来,在中国,尤其是上海和广州,热衷于日本文化的“哈日族”正在增加。日本的当代文化也许正在改变着日本的海外形象。我本人也正在为了创造新的连续剧而在与广播界有关人士共同努力。

为了亚洲的和平与繁荣,中日两国携手合作,这不仅符合两国的利益,也符合世界的利益。而为了使这一利益在具体的合作领域中成为现实,两国在正视历史的同时,也有必要构建“面向未来”的关系。从今天中日两国关系的大局来看,如果人们在由过去的憎恨产生的反日情绪,以及与之对应的反华情绪的恶性循环中停滞不前,对双方的国家利益都非常不利。在中日经济相互依存和人员交流空前的今天,扩大信任与合作的空间,构建面向未来的关系的机遇已经到来。而现在,两国正在努力把这一机遇落到实处。

《为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中日共同声明》宣布,中日两国将“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共同创造亚太以及世界美好的未来”,明确表示推动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的政治意志。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日本应该如何与中国打交道(3)

(2)抑制民族主义

近几年来,作为东亚地区令人担忧的动态,各国相互对立的民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