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 (第1/4页)
王秀梅昨晚刚从上海回来,今天也没有偷懒,起了个大早。银城人的习惯嫁女儿一般都在下午两点左右,所以嫁女儿的酒席一般是在中午。
王秀梅到堂姐那里的话才十点,不算早也不算晚,还好两人相差好几岁,不然那些三姑六婆肯定会找麻烦的。嫁妆什么的早已备好了,堂姐的嫁妆有:一箱子的衣服、压箱钱3万(话说这时候的三万也是很多了,而且这是明面上的),一台洗衣机(这是王秀梅教王秀铮的,王秀梅本身就是个懒人,总觉得如果结婚后衣服什么还让婆婆洗那是很不道德的,再说如果冬天的话,洗衣服什么的还是用洗衣机代劳)、一台电视机、一辆摩托车。这些都是摆着的,大家都看得到。
走进堂姐的房间,堂姐坐在那里,衣服什么的都换好了。堂姐本来就有齐肩的头发,今天特意做了个新娘头,挽了起来。身上一身的大红旗袍,一双大红高跟鞋,还有一个红色包包。
“姐,恭喜恭喜。”王秀梅走进去打招呼,拿了个红包给王秀铮。银城这里的人家嫁女儿,一般兄弟姐妹都会来添妆。
“谢谢,阿妹,坐。”堂姐接过王秀梅的红包,拉着王秀梅坐下。
“大嫂,今天你要让谁帮阿铮挽面。”王妈想到自己过来前妈**交待,提醒大嫂。。“挽面”乃是一种古老的风俗,在某些地方又称“开脸”、“界面”、“修容”。按传统习俗,女人只有出嫁时才享受这种待遇。即经人用线将新娘额前、鬓角的汗毛拔掉,修出弯弯的月牙眉。 “挽面”时脸很火辣, 寓意女方出嫁后有人“疼”。
“对哦,你不说我差点忘了,你看叫阿兰行不行?”大伯母拍了一下自己的大腿说。
“阿兰?那不行,我们找挽面人必须要儿女双全,要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阿兰虽然生了一双儿子,但是婆婆不在了。”王妈听了想了一下,否决了。
“要不叫庆源他媳妇吧,他们是实实在在的福禄双全。”大伯母一听也是这个理,在记忆中找了一下,想到了隔了一辈的庆源家,她父母都在,也是一儿一女。
“嗯,那倒是可以,不过你要先找他说说看,毕竟要人家同意不是吗?”王妈赞同的说。
“那我马上去。”大伯母坐不住了,马上去找人。
“桂花,你女儿今年几岁了?”这时坐在一边的一位妇人问。
“素琼,你来了,吃糖。我女儿今年18岁。”王妈一看是亲戚,笑笑的说。
“哎呀,18岁了,你看我们都老了,有男朋友了没?”想是这种日子气氛太好,素琼问道。
“她才18岁啊,小孩子家家的,谈什么恋爱。”王妈假意生气了,想自己女儿才18岁,不是28岁,没必要这么着急。“你女儿呢,听说和村里的那个洛伟在谈恋爱?”
“是啊,我们看那小子倒也还是有诚意,可以让两人处处看。”素琼虽然这么说,但是眼里的喜悦是掩不住的,毕竟女儿找的人家也不错。
“妈,我去外面看看。”王秀梅不想在这里听这些八卦,于是转身出了堂姐的房间。
时间很快,很快就到11点半了,这时新郎的迎亲队也来了。赵三军开着小车过来,这个新娘车还是王德武借给他的,他自己的小车是个小货车,拉拉嫁妆是可以,接新娘就有点上不了台面了。新郎还请了七个人做伴郎,凑成8数。新娘车一车,王大伯便指挥人将嫁妆装上车,然后开始酒席。酒席新娘是不上桌的,新娘上桌的时候是到了婆家请客才上桌。
开席后女方亲戚找到机会就敬新郎酒,不过这时候的伴郎就起了作用。银城这里没有说能当伴郎几次,有的人一辈子也没当过,有的人一年要当好几次,因为新郎找伴郎不挑别的,只要会喝酒的,伴郎的作用就是专门帮新郎挡酒。酒过三旬,由于赵家的时辰找的是14:20分,所以王家这里不敢耽搁。酒席在13:40分的时候散了,接下来就是新娘出门。
新娘要出门,这时后就要在大厅里让人挽面,也不知道堂姐是脸痛还是心有所感,眼泪一直掉。礼成后,就盖上红盖头(这时候没什么人用那实的红盖头,只不过是一条红纱巾。由父母牵过,跨过火盆,走向外面。到了露天的地方,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持竹匾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头顶不能见阳光,另一方希望像这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注:准备竹匾,并在上面贴上喜字)而大伯则在他们出门后,从后面泼了一盆水,寓意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以后就是婆家的人,要好好和婆家人相处。新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