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部分 (第1/4页)

徐元佐从善如流,同时还发现这里有进一步扩展的空间,不像聚集在城门口那么憋屈。

唐行的城门外是什么?是农田么?不,那是乡下的小县城。

在商品经济繁华的唐行,城门外是个广场,目测横纵四车道,衔接起城池和城厢两个部分。如果人口规模继续增长,这里将成为市中心最为繁华区域,价格用寸土寸金来说都不为过。

徐元佐想想自己也真是阔气了,只是为了方便,就下了之大的成本。这回幸好是李文明建言,否则日后还不心疼死?

浴室虽然迁到了东城外,这边的部分工程也不能浪费,徐元佐将地圈得更大一些,准备建成品字形、三层高的楼组,用来作为有家客栈的旗舰店。在旗舰店里,要套入更符合徐元佐口味的后现代——后世现代化卫浴系统,让尊贵的客人享受到别处享受不到的新鲜感。

李文明作为幕僚,本是学刑名出身。后来听前辈的言传身教,觉得刑名师爷实在有些太丧尽天良,所以又拜师学了钱粮,对外只说自己是钱粮师爷。直到后来真正给人做了文主。才知道钱粮师爷手上也是罪孽不轻,不过……那时候的李文明已经成熟了,睁只眼闭只眼就让它过去吧。

因为一直看到的都是尔虞我诈,敲骨吸髓,贪得无厌……李文明才会以为徐元佐大张旗鼓的赈济灾民是一种牟利行径。等他亲自去各安置点查看之后,才相信徐元佐真的是在做善事。

一种罕见的暖流在李文明心中奔腾。甚至免费给徐元佐提出了不少建议。

徐元佐的座右铭就是“降本增效”。很多时候他不是出手阔绰,而是不知道“本”可以降到何种程度。在他看来公平的交易,或是生活的最底限,在许多底层人士眼中却是慷慨大方和奢遮豪华。

李文明却很清楚人的底限在在哪里。

“货栈的空房终究不是久住之地。”李文明道:“日后人家要用,往外赶人的时候,那些灾民只会骂你冷血残酷,不会记得你的恩情。敬琏啊,你别笑,斗米恩石米仇啊!”老书生说得苦口婆心。

徐元佐并非嘲笑李文明。而是因为心生同感罢了。

“那先生以为呢?”徐元佐问道。

李文明道:“敬琏之前说的有偿救济,以工代赈,大可以一样用于住宿。现在没活干的没关系,可以赊账,先欠着嘛,但是不能叫人白吃白住成了理所当然之事。”

徐元佐点了点头。

“至于借用人家的货栈,这成本就高了。大可以在公共澡堂那边划块地出来,用布和毛毡做成帐篷。比用货栈要便宜得多,一样冻不死。”

徐元佐当然是了解行情的。货栈之所以收益极高。就是因为库房成本低,收费高。稍微精贵些的货,就无法露天堆放,必须要借人货栈存放。而人比许多货都更加耐受恶劣环境,春天里用帐篷居住的确死不了。

就在徐元佐要点头的时候,李文明突然自己摇起头来:“用布还是太奢侈了些。”他微微沉吟。突然道:“有了!不用布,用竹木做栋梁,围以棕片、蓑草、芦苇,照制式一丈六尺长宽可住十人,这下花费就不高了。”

徐元佐在心中一算:一丈六尺差不多是五米三上下。如果是正方形,那么建筑面积就是二十八平米左右,不到三十平米。如果往里塞十个人,差不多也就是睡个觉的空间。

“住得下么?是哪里的制式?”徐元佐有些担心。

“一顶军帐就是一丈六尺长宽,住十人。”李文明道:“反正也就是睡个觉的事,白天了都得赶出去做工。”

既然人家一直都这么做,那就没什么问题了。

徐元佐又道:“可以考虑。不过现在来的人不多,又是冬天,索性等天气转暖一些再让他们动手营建灾民窝棚。”

李文明也觉得这事不着急,反正货栈也是免费在用。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徐元佐此言一出口,就像是树立起了一杆大旗,所有看到旗的人都有种过来拔旗斩将的冲动。

正月十三,也就是徐元佐介入赈济灾民的第三天,只有两户人家一共五个人找到唐行。他们本是往嘉定去的,听说了徐元佐的义举,所以就转道来了唐行。

正月十四一直到二十日上,接连六天都没有新的灾民来了,可见在这个时代,消息传递的范围和速度都十分有限。

正月二十一,苏州方向却传来消息:有上万灾民拖家带口地朝唐行涌来。

此时因为衙门已经开印,李文明回华亭继续当郑岳的左膀右臂。留下的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