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2/4页)

一个,这就是《史记》上所记载的“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其实,项羽的厉害何止这一件,为了报仇雪恨,他敢在始皇帝头上动土,他是古今盗掘秦陵第一人。项羽盗秦陵盗出了许多历史疑问,留下了诸多谜团:随葬宝物盗运30天还不见底?现场总指挥英布真的触动了反盗墓机关?放羊娃烧毁秦陵地宫的背后包藏着一场盗陵阴谋?事后却让刘邦抓住了小辫子……

“复仇派”盗墓之王——西楚霸王项羽(1)

面聊了封王刘去盗春秋大墓的事情,这里再聊一位特殊的封王“西楚霸王”——项羽。

刘去盗墓,虽然花样多,但充其量只能算是玩家级的盗墓者,项羽可是一位真正的盗墓狂人,因为他要盗掘的对象是秦陵,是盗掘秦陵第一人。秦陵是中国帝王陵中第一陵,陵主嬴政则是中国第一位皇帝。敢对这样的帝王陵墓下手的人,不是狂人谁算狂人?不是盗墓之王是什么?

项羽盗秦陵的后果很严重,被战争对手刘邦恶意利用了,毁了秦陵不说,还丢了一个江山,刘邦将此列之为项羽的“十大罪状”。

与下面将要说的伍子胥因私报家仇而掘楚王墓相比,项羽盗墓则是家仇国恨兼有,是典型的“复仇派”盗墓人物。

● 项羽“学习成绩不好”

《史记·项羽本纪》(卷七)称,“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市宿城区,时属秦国,这么算起来我和项羽还是老乡。

为什么此地叫下相?唐初司马贞撰《史记索隐》是这样解释的,县名,属临淮。案:应劭云“相,水名,出今沛国,在今徐州境内。沛国有相县,其水下流,又因置县,故名下相也”。这么算来,项羽和沛县的刘邦算是老乡,同饮一河水,均是一地人。

或许有人认为,项羽的“项” 姓源于“下相”,实际不是的。“项”姓的由来,就是项燕其受封于项(今河南省项城县),遂用封地名为姓。

说到老乡关系,项羽与另一盗墓狂人伍子胥又有关系,至今在宿迁市的来龙镇民间还有传说,伍子胥就是在那里出生的,也可以认为两人是老乡。至少两人祖上都曾是楚王手下的臣子,都曾为楚国的兴亡高兴和悲伤过。

不少人可能认为,项羽是农民起义军领袖,可能与汉高祖刘邦一样,也是出身草根,实际上非然。项羽也是楚国名人之后,系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也算楚国的“*”了。

这么说来,项燕,战国末期楚国著名将领,曾大败秦将李信。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大破楚军。秦军攻到蕲(qí,今安徽省宿县东南)南,项燕兵败被杀(一说自杀)。所以,与嬴姓秦人有不共戴天之仇,掘毁秦陵就是为了复仇。

项羽的成长、牛起来的过程,与其季父项梁有很大的关系,甚至是决定性的。季父,就是今天的四叔,或小叔。古代兄弟排行称谓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项梁的父亲就是项燕,四个儿子,项梁最小,项羽因此喊他“季父”。

为什么说项梁对项羽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从《史记·项羽本纪》(卷七)中便可以看出——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上面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项羽在少年时代,读书认字不行,于是轻文重武,改学剑术,但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侄儿的表现很恼火,却又无可奈何,对他说,读书认字不过书写姓名罢了,学成剑术也不过抵挡一人,都不值得学,那么我们学可以打败千军万马的本领吧。

这以后,项梁开始教授项羽率兵打仗的方法。项羽这下来了兴趣,但稍知道一点意思后,又不用功学了。说白了,司马迁笔下对项羽的生前介绍了不少文字,真实意思就六个字,“学习成绩不好”。

“复仇派”盗墓之王——西楚霸王项羽(2)

● 跟着小叔“闹革命”

其实,项梁也不是老实人,早先曾下过大狱,托关系才出来的。后来项梁又杀了人,这下麻烦大了,于是逃到今天的苏州躲避仇家的追杀,项羽就是这时候出来混的,这实际上相当于今天跟人一起到苏州打工。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项羽到了苏州后身边围聚了不少喜欢舞刀弄棒的小杆子。项羽力气很大,可以举起沉沉的铜鼎。在宿迁市区,还以此为典故,造了一个十几米的“项羽扛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