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部分 (第3/4页)

西,还有太后当年赐下的如意交回去,省得留在手中惹祸……结果他什么也没说……我便也没多嘴……”

说完这些,她竟没怎么难过,反而担心起儿子来,道:“这些金子,搁家里太平么?会不会生出是非?”

“当初十六阿哥放出话,将金子说成了五千两,剩下的都是银子。只是金银重量大小不同,若是有心人探查,怕是也瞒不过去。不过没什么,这是太后名正言顺赐下来的,母亲就安心收着吧。只是太后娘家那两座亲王府,咱们当预备些礼过去。他们在京城也建有王府,倒是不用送到关外。”曹颙想了想说道:“再有就是太后那边,再有一个多月,就到太后祭日,母亲拿出几百两金子,舍给寺里,为太后祈福也好。其他的财物,暂且就不动为好,左右咱们家也不缺这个。”

李氏听儿子安排的妥当,自是点头道好。

她从外头回来,还没更衣梳洗,曹颙就没有久坐,回梧桐苑了。

初瑜本还提心吊胆,听曹颙说了,才算安下心来。

曹颙还要去前院寻郑燮,就换了补服,穿着半旧的家常衣服,往前院书斋来。

书斋中,郑燮正教授孩子们画技。

早先钱陈群在曹府时,最喜欢的弟子是妞妞;如今郑燮在曹府就馆,最得意的学生是双生子中的弟弟左成。

原因无他,只因左成在画画上颇为天分,入了郑燮的眼。

从这也能看出,这两位确实自有儒家风骨。不会因坐席曹府,就巴结天佑、恒生这几个曹姓弟子,轻慢他人。

曹颙站在门口,看着屋子里俯身作画的小萝卜头。

自打长生来上过一段学后,东府的天护也开始启蒙。

按照曹颙的本意,并不想将自己的孩子分出三六九等来,想让他们安安稳稳的长大。

不过,却是事与愿违。

就拿八旗官学来说,只有爵位或者世袭爵位的八旗子弟才能入学,要文官五品、武官三品以上子弟才能入学。

那边收学生的限制,十岁到十八岁。每年每旗只收四十到六十人,这其中满旗、蒙旗、包衣都有定数,竞争可谓激烈。

曹畹蹦昃兔闱咳胙В�还�且蛭�芗艺�绻猓�且槐灿种挥兴�桓鋈氚似旃傺А�

等到孙礼入学,则是占了包衣旗的光。就像他的庶弟孙初,就没有资格进八旗官学,就在八旗官学附近外的一处私学就读。

曹颙本想明年将天佑他们都送到官学,让他们也能接触些同龄的伙伴朋友,省得养在宅门中不刚强。但是,这入学却成了一道坎。

天佑有爵位,又是伯爵府嫡长子,身份是够的。恒生没爵,但是以曹颙的身份,走动走动多送个儿子入官学也非难事。这左住、左成两个,却是难办。

不仅他们两个,等天护长大些,也是没资格入官学的。

想到这些,曹颙不禁皱眉。但是又不能为了一个“公平”,就将天佑、恒生也束在府里。

这世间,哪里又有真正的公平可言?

这会儿功夫,郑燮已经看见曹颙,叫孩子们先画,他出来同曹颙说话。

听说已经补了实缺,七品知县,他激动不已,望着曹颙,这感谢的话,不知当如何宣之于口了。

客居京城数载,他也晓得补官不易。纳捐容易,补实缺却是得用银子砸的。

不说这些杂牌子捐官,就是正途出身的进士,要是没有银子打点,候个三、五年也是寻常。

这七品知县,又是正印官,按照规矩只授进士的。杂牌子出身的,想要补上,更是难上加难。

就算有曹府出面,这补官的各项银钱,也是少不得。

想到这些,他已经肃容,给曹颙做了个长揖,道:“大人恩义,学生铭感五内。能得大人周旋,就是学生的福气,所费银钱几何,还请大人告之。有朝一日,学生定如数归还。”

这七品知县的俸禄不过几十两银子,曹颙这些为郑燮补缺,却花费了两千多两。只因今年不是纳捐年,又有新进士,所以这补缺的费用也水涨船高。

不过,曹颙却不打算同郑燮细说。

他斟酌一下,说道:“克柔,我早年也任过外官。外官不易,‘三节两寿’的上官孝敬,各项往来,都要抛费银子。朝廷俸禄又低,官场上贪污成风。京城有些破落户,家中实在缺银子了,就典借些银子,捐一任官,三年后就攒下一份丰厚的家底。以克柔的品行,怎会如此行事?我确实为克柔抛费些银子,但是于我来说,不过是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