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 (第1/4页)

颖薄�

金兵在进攻前,向宋国施放烟幕弹,以擒获辽皇的名义,于1125年九月遣李孝和等使节来宋国告庆。金兵擒获天祚是在二月,时隔七个月才来通气报喜,实属欲盖弥彰。这跟二战中,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的外交烟幕如出一辙。徽宗对刘通的提醒一直半信半疑,因此在战争准备方面动作不大,刘通对徽宗已经不抱希望,烂泥终究是扶不上墙的。在抗击金兵侵略的卫国战争中,势必要求我西北军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山雨欲来风满楼,鉴于当前严峻的形势,同年九月,刘通在太原召开紧急会议,分解时局,商讨因应之策。

刘通说道:“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为什么要开这个会。金国已然大兵压境,三个月内必然大举来犯。金兵的战略意图是东西二路南下,分进合击,最后会师大宋京都汴梁,目的是要灭亡中国。现在请大家来商量,如何应对金兵的进攻,如何打破金国的图谋。”

三四 临危受命

形势万分危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中原民众再不发出愤怒的吼声,则国家的覆亡、民族的千年噩梦就在眼前。

公元1125年,宣和七年四月的一天,宋庭朝会。大宋天子赵佶首先发话:“今日众卿有何事要奏?”

枢密院使蔡懋出班奏曰:“海州知州钱伯言招降山东贼寇十万,有功于社稷,建议及时犒赏。”群臣皆无异议。

门下侍郎白时中奏曰:“方今灾害频仍,地方骚动,而陕西之地争战剧烈,各地衙署疲于应付,臣建议恢复元丰官制,以利现时之制。”这条也通过了。

工部侍郎孟揆奏曰:“熙河兰湟战事紧迫,幽云的重建尚未竣工,器械用物难敷使用,臣以为是否暂停幽云的工程,将所耗资材先用于陕西?”

户部侍郎李邦彦认为此议可行,尚书左丞赵野、尚书右丞宇文粹中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幽云地区位置重要,重建工程不宜停下,最多只能减半,将其另一半资材用于西北即可。徽宗采纳后一种意见。

徽宗又问:“童太师在西边苦战多时,至今没什么进展,已经退回兰湟以东,局势堪虑,众卿有何良策?”

刘通:“万岁明见。如今西北形势险恶,童太师难辞其咎,蔡元长同样负有责任,有功需赏,有过必罚,如此方能令行禁止,将士用命。更堪虑者,女真已然统一北方,正在磨刀霍霍,大有兴师南下,吞并我朝的野心,我等需当早作绸缪。臣建议,采取断然措施,裁汰误国的大臣,肃清吏治,举荐贤能,重新整顿西北事务,再迟则无法收拾。”

蔡攸:“我大宋朝人丁过亿,拥兵百万,兵势甚壮,女真与我定有盟约,何敢骤然启衅?”

刘通:“女真部族强悍好斗,他们大败契丹、一统北疆后,实力大增,其国力已经不亚于我。金国正处在上升时期,士气高扬,女真人决不会就此罢手,早晚要驱兵来犯。如今辽国已灭,我北面的屏障不复存在,金兵一无阻隔,随时可以纵马而来,以我估计,他们不在秋天、就在冬天对我用兵。因此当前要务,必须马上结束与西夏的战争,争取时间应付将来金兵的大举进攻。”

朱缅:“这几年,大宋朝与金国互通声气,去岁今春还互派使节彼此相贺,金人来攻,胜算不大,他们怎能轻易冒险。”

孟揆:“常言道有备无患,我朝预先做好筹划,不管他们来不来,咱们都不用怕他。举荐贤能,充实军营,提升士气,需当从速而行。只是结束与西夏的战事,有些为难。而今西夏占据上风,我们要停,他们未必答应。”

刘通:“我们打它几场胜仗,把他们打痛打怕,他们想不答应都不行。”

宰执王黼:“先把童太师调回京城,另派一人过去接替,或能有所转机。臣举荐谭稹节制西线军务。”

徽宗:“众卿以为如何?”

王安中:“刘侍郎熟悉三秦事务,欲退西夏军,还是刘中明领衔西北为好。臣建议,由刘中明出任西北。”朝中众臣大多附议,徽宗说考虑一下,明天再作决断。

这二年来,大宋形势一日不如一日,大宋朝不乏能人智士,早看出局势不妙,朝堂内外主张刘通重出西北的呼声甚高,徽宗宁愿相信太监,都不愿放权给大臣。出兵西夏,镇压河北、山东民乱,都是太监领兵。眼下火烧眉毛,众臣因此力主刘通重回西北。

刘通打定主意,不管这回徽宗准不准,都得西出秦关,西北的那帮铁杆兄弟已经派人秘密潜入京城,拟将刘通的家属接出太原。此次西去,是不会轻易回来的,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