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部分 (第1/4页)

了大把的钱财出去嘛!要不这加工钱就免了吧!十三号以前完工奖励十文到也说得过去!”

“好!”我笑着打量了一下钱管家,老头是精细人。知道怎么撑了脸面,落了好还能省钱。比我这种打脸充胖子的水平要高出太多了。“钱叔拿捏好就成了,按你说的办。还有,你昨天换了那么些糜子(小米)回来干啥呢?粮仓都撑满了,那东西吃几口是个意思,常吃就坏了口味了。”昨天家里从南边苟家的庄子里换了半仓库的糜子,晚上颖特意熬了一大锅红枣小米稀饭,偶尔吃吃杂粮还是对胃口地,可一早又拉回来十几车,看的我有点不解。

“便宜了那帮家伙,今年都能过个充裕年了。说到糜子,怎么能老叫您吃那玩意,留着给年上备荒的。”管家指指桥后面才平整的空地。“这边完工了就让劳力赶紧盖了牲口棚,比给庄户盖起房子要简单的多,最多一个月就完工。既然咱家自己养活,冬天干草料加了熬煮地糜子好让牲口过冬,牲口们累了一年也不能亏待了,一开春也好下地卖力气。”

“哦,不过糜子那东西很补,人也常多吃点。冬天两夫人要保证每天都有一顿糜子红枣稀饭。”道理懂,可我不太爱喝稀饭,尤其是八宝粥类的东西,见了就反胃,宁愿弄碗羊肉汤来地爽快。“我就算了,吃不太习惯,往后收购庄户东西的时候,尽量的给他们现钱,工地上也一样。”

农户们手上几乎没钱,不是开玩笑,好些个农户家里连一文钱根本就找不出来。起先听了这话我也不相信,可见了缴鸡蛋的庄户才知道这是真的。老四在花露水作坊旁边架了个棚子,派专人收购村了庄户的鸡蛋,当将铜板递给他们时,只有少数人愿意接受,大多数人习惯换点粮食或麻布走人,至于铜板给多少满不在乎。工地上的劳力也一样,上工的时候都拿了箩筐过来,下工的时候都把工钱折成粮食带走。有些人还不要麦子,专门挑了糜子装,那个便宜,满满的看起来更有分量。典型的自给型商品意识,民间地易市传统,对钱财没有多大兴趣。

到底是好是坏呢?心里也没底。易市虽然能保持庄户的淳朴,但毕竟是原始落后的做法。不过话说回来,唐朝的铜钱远远不够用,这年代铜少地厉害,连皇上都想在铜钱和银饼上偷换概念,民间也就可想而知了。

“嘿嘿!”钱管家也有点不好意思,“他们都习惯了,毕竟近些年才不闹饥荒,都饿怕了。莫说他们,一天能吃两顿干饭也就几家,象咱府上连早起都能啃上锅盔的,在长安城找不出第二家。”

早起啃锅盔不是啥好习惯,管家自卖自夸而已。有身份的一天吃三顿,我心地善良,不忍心自己吃别人看着,于是也将下人们的伙食改成三顿。一改不要紧,弄得满世界都知道王家的下人吃的好,传来传去就变了味,成了有一早起来人人就有锅盔啃的笑话。

“传的蝎虎,嘴锅盔,亏他们能想得出来。一早啃那个,哈哈。”拉了拉衣衫,外面才下了雨,水汽大,风一刮过来渗冷。“后面荒地让造纸作坊占了,前面庄子也没有多大地界,往后庄子上就挤了,连插脚的地方都找不出来。”去年来的时候,庄子还显得荒凉,现在已经规划的满满堂堂,造纸厂,花露水厂,大片才修建的住宅区,还有筹建中的牲口棚,变蛋作坊,鸡饲料。。。。。庄子已经没了宽敞的感觉。人口也添加了许多,加上来来往往的订货和拉货的商家。繁华是繁华了,却没有了田园农庄的韵味,一出门不是房子就是人,有点遗憾。

“可不是,老汉也啃了几天,受不了,没那个好胃口消化。”管家拍拍肚皮笑道:“说咱家庄子,呢可变得翻天覆地,来汉常常一个人站在这坡坡上看的真是高兴得直掉眼泪,两年不到的功夫把人家几十年的路都走完了。房屋是一片片的起,凭谁家都没有这么大的手笔,都是小侯爷您的功劳啊!”

“功劳?你还有功劳了?”兰陵摸摸自己扁平的肚皮,一脸不忿。“都过了快三个月时间了,可就没一点动静,等忙完就去山庄。”说到这里,脸红了半截,咬了咬嘴唇,羞涩道:“别以为能放过你!”

“你当上在配牲口呢?说有就会有地吗?”昨天才被颖压榨,一早兰陵过来就又提这事。“啥三个月,还学算术呢,掰了脚指头一起算算,看过完两月没?”这年代,我这个年龄如果要是没有个后代,任凭你赚的满屋金银都没用处,连出门都不好意思和人家打招呼。尤其是颖,满长安的寺庙道观算命摊子都叫她转遍了,可一点反映都没有,若不是我拦着,拆人家寺庙的打算都有了。“家里有个催命的都够烦人了,你跳出来起什么哄?刚说到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