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1/4页)

。。

打造中国科研的“奥运军团” 沈向洋(1)

北京奥运的启示

6月21日,我在西藏拉萨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传递。在高原纯净澄澈的天空下,在被誉为“梦开始的地方”的“日光之城”,高擎奥林匹克圣火的我感觉到万分的荣幸和无比的激动——在世界屋脊熊熊燃烧的火炬展现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诉求和世界和平、民族敦睦的和谐精神;而我则代表着微软公司的研发团队,同时肩负着中美同事的重托,将奥运的火炬、希望的火炬传承给下一位接力者。

(2008年6月21日,沈向洋远赴世界屋脊拉萨,高举第78棒祥云火炬,完成了一次终身难忘的奥运火炬接力。)

2008年,中国表现非凡,令世界刮目相看。8月8日北京奥运正式开幕前,国内发生了很多事情。在抗击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战役中,中国人表现出的万众一心、不畏苦难的恢弘气魄令举世惊叹。然而在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抗震救灾的同时,中国还能有余力举办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吗?

答案是肯定的。最终,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以“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为北京、为中国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中国人在长城脚下成功演绎了“龙的神话”。51枚金牌、100枚奖牌的显赫战绩不仅让俄罗斯、英国、德国等体育强国甘拜下风,还令全球体坛霸主美国(仅获36枚金牌)真切感受到了“中国力量”。

回顾这个动人心魄的夏天,我的最大感想是,既然我们能够在代表体育竞技领域最高成就的奥运盛会上折桂,那便也可以在科技创新的全球化比拼中获胜。

借鉴体育界发展经验

本届奥运会各个竞技项目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群克服重重困难、昂然向前的女排姑娘——虽然未能实现卫冕的目标,但在主力队员遭遇各种伤病困扰的前提下,能够战胜古巴队,力保铜牌,这已殊为难能可贵。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女子排球便一直是中国体育的传统强项(迄今许多国人仍对中国姑娘“五连冠”的辉煌历史记忆犹新),但鲜为人知的是,它也是我国体坛最早引入国际化人才、进行经验交流的项目之一——上个世纪60年代,在日本教练大松博文“意志排球”理论的指引下,“东洋魔女”横扫世界,创造了百余场不败的纪录。1964…1965年间,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大松博文三度访华,其间还对中国运动员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魔鬼训练”——尽管时间短暂,但中国女排的“指战员”们却充分领会了大松“三从一大”(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以及大运动量训练)的训练理念,并自此开始以更其顽强刻苦的精神磨砺队伍。最终,中国姑娘于1981年击败东洋魔女,凭借七场全胜的傲人战绩首次站在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

如今,在体育界,引入“国际化人才”已是司空见惯——事实上,近几届奥运会上中国军团实现历史性突破的一部分所谓的“弱势项目”(像男子皮划艇、男子篮球、女子曲棍球、女子手球等)都是“洋教头”挂帅。这些国外教练将先进的技战术思想、科学的训练方法带到中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体育人才的进化,缩短了相关竞技项目夺标的周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确实是一句至理名言——如果能在中国科技界特别是软件产业引入体育界的这一成功经验,邀请世界一流的、国际化人才到中国,把他们的思想、态度和方法教授给那些有志于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的青年人,那将有助于我们在某些积淀较浅、实力不强的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式成长。

找一群国际化的高手来领跑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及科研投入的不断加大,在“如何加速人才进化”这一问题上,我们似乎也可以这样推论:没有这些国际化的一流人才指导,中国也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走到全球前列。对此我们先不妄加评论。但有一点很清楚,在科研工作上,我们都知道如果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师夷长技以自强,那我们距离实现梦想那一天可能会更近。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在普遍存在智力资源缺口的科技界、学术界,一些高瞻远瞩的科研院府和机构已开始设法吸引大批国际化的一流人才。清华大学在这方面的努力可谓独树一帜,包括杨振宁、姚期智等在内的一批全球知名学者接受了清华的聘书;另外,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也在源源不断地引进世界级科研高手。

打造中国科研的“奥运军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